今年清明節,有這樣一項技術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新生意,它就是“AI復活”技術。這項技術利用人工智能,通過分析已故親人的語音、照片、視頻等資料,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形象,讓人們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中與逝去的親人進行“對話”,帶來了全新的情感體驗。
一些電商平臺AI“復活”產品下出現了這樣評論:“看到離開我們那么多年的父親,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涌出來了。”“我很感激AI,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科技發展的意義。”但也有反對者表示,這項技術是“智商稅”,在“揭活人傷疤”,甚至侵犯了逝者的肖像、名譽和隱私,還有一些人打著AI“復活”的旗號行詐騙之實。
還有人認為這種技術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死亡的認知,引發不良的心理影響,對此有心理學家表示,用戶在使用AI復活技術時應保持理性,將其視為一種紀念逝去親人的方式,而不是完全替代真實的情感體驗。
江歌媽媽對AI復活的評價
人民網評價還是比較中肯:“技術本無罪,實踐須規范。技術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發展。技術演變越是先進,越要有所敬畏,守住倫理底線和法治邊界,技術才能更好造福人類。”
對此,我們國家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出了一些相關規定,還有一些地區出臺了專門的條例,來對生成式AI生成的內容進行了規定。但無論如何,AI產業目前還處在萌芽階段,很多相關法律法規還沒有完全跟上,這種情況下保持謹慎或許還是更好的選擇。
司法部官網的相關內容
清明節又到了,在這個寄托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人們往往會通過掃墓、踏青等各種方式來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懷念。但在“儀式”之外,好好生活、開心地過好每一天,何嘗不是對逝者的告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