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3月23日電(許超 張心怡)21日,上海市靜安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聯合天目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公益創投項目“家醫小助手,運動助復健——社區慢病管理賦能行動”。該項目創新引入社區醫生指導下的個性化運動處方及數智化訓練軟件,旨在通過“醫療+運動”專業模式,提升中老年群體慢性病管理效能,探索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新范式。目前,試點工作已在天目西路街道落地,聚焦增強居民心肺功能、增進社區慢病科學化管理效率兩大目標。
科學運動賦能慢病防控,打造“一人一策”精準服務
當前,我國四類慢病及其并發癥導致的死亡占比超過80%,其中五分之二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冠心病與心梗死亡率逐年上升。除傳統藥物控制,亟需通過科學運動干預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天目西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胡敏介紹:“我們這個項目主要面向150人自愿報名的家庭醫生簽約慢性病老年人群,免費提供個性化的康復運動處方和康復運動指導,借助我們相關的智能化設備進行康復數據的實時監測和匯總分析,進行相關連續性的康復干預。”
依托家庭醫生簽約制度,項目為參與者量身定制健康干預計劃,通過社區醫院評估,醫生將結合個人體質、生活喜好及慢病狀況,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并借助數智化軟件提供動作指導、效果跟蹤等配套服務。初期,參與者需前往社區醫院在醫生觀察下進行處方內容調整,隨后可自主居家鍛煉,通過醫生的跟蹤檢測逐步建立個人數據檔案,實現運動效果可視化。
多方協同創新,構建慢病管理個性生態
“我們項目包含以下幾個特點:專業化個性化的運動康復指導,‘互聯網+康復’的慢病干預模式,以及多方的服務供給資源的整合和協調。”胡敏主任說。內設天目西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治團隊中的專業康復治療醫生團隊資源,外借智能化管理設備的實時監測,在多方資源的協同服務供給下,街道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能夠接受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功能、慢性病管理的多方面干預。
“我們期待讓‘15分鐘品質生活圈’中多一項精準運動的選項。”天目西路街道副主任戚蕓霞表示,項目不僅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升級,更可能催生新業態,促進新的消費形態。靜安區民政局三級調研員楊燁烽強調,“醫療+運動”模式是讓民生服務更具針對性的重要實踐,未來需要凝聚更多社會力量,促進運動的科學性、競爭性、針對性。
作為社區醫療改革的創新探索,項目得到靜安區衛健委、民政局及社會組織多方支持。靜安區護工服務協會副會長陳曉指出,隨著家庭醫生簽約制度深化,慢病管理作為社區醫院的重要職責亟需技術、人力與數據的更多力量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