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休閑 >>正文
东西问|黄田园:为什么说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是华侨史上的壮举?
休閑81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社海口6月24日電 題:為什么說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是華僑史上的壯舉?
——專訪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黃田園
作者 尹海明 張月和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走南僑機工抗日滇緬路”“赤子功勛——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展”等紀念活動,再次喚起后人對南僑機工的歷史記憶。
為什么說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是華僑史上的一個壯舉?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黃田園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南僑機工是怎樣的一個群體?
黃田園:“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各地回國參與抗戰的三千多名華僑汽車司機及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
“九一八”事變后,包括南洋800萬華僑華人在內的10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紛紛以財力、物力、人力、輿論支持,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底,詞作家田漢、曲作家聶耳共同創作了一首歌曲《再會吧南洋》(又名《告別南洋》),風靡南洋,廣大華僑華人青年為這首歌的旋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所感奮,踏上抗日征程。
1939年至1945年,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南洋各地的青年,響應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號召,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支援抗戰,在滇緬公路及延長線上從事抗戰物資運輸工作。
滇緬公路是一條誕生于抗戰烽火中的國際通道,南僑機工在這條國際大通道上演繹了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抗戰運輸故事。
在華僑華人史上,南僑機工回國抗戰堪稱人數最為集中、規模最為龐大、目標最為鮮明、組織最為有序、經歷最為悲壯、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愛國壯舉,是華僑華人自覺精神空前振奮的集中體現,至今仍在全世界華僑華人中傳頌。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是華僑史上的一個壯舉?南僑機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哪些貢獻?
黃田園:“海外歸來志未酬,風塵仆仆群山頭。輪盤日夜無停息,不復山河誓不休!”這是南僑機工倪鴻聲寫下的詩句。南僑機工放棄優渥的生活,毅然加入抗戰的洪流,克服險路、風寒雨季、水土不服、疾病、空襲、饑餓等種種難關,粉碎封鎖、創造奇跡,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世界的和平與人類的進步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有檔案記載,1939年至1942年,南僑機工一共運輸了50多萬噸抗戰物資、1.5萬余輛汽車以及不計其數的民用物資。在滇緬公路上,平均每日的軍需物資輸入量保持在300噸以上,抗戰中中國軍隊的物資和裝備幾乎有一半是通過滇緬公路運進來的,而運輸這些物資的汽車主要由南僑機工駕駛。
根據長期致力于相關研究的海南瓊海籍新加坡歸僑學者陳毅明統計,當年從世界各地回國為抗戰服務的華僑華人總數達5萬以上,其中南僑機工青年約有3200人,參與戰后登記的南僑機工人數為1748人,估計犧牲和失散人數為1452人。滇緬公路上,平均每公里犧牲一名南僑機工。
3200多名南僑機工之中,海南籍的就有800多人,其中400多位犧牲或失蹤。1940年,陳嘉庚在滇緬公路沿線慰問機工時曾經說過:“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參加的人數多,這說明海南華僑是對祖國最關心的,是最愛國的,是最革命的。”
中新社記者:南僑機工展現出怎樣的精神價值?這種精神在當下有什么時代意義?
黃田園:中國人講仁愛、和平,既要“自強不息”,更要“厚德載物”。在下南洋的過程中,廣大華僑華人身居異國他鄉,卻不忘中華文化,不忘故國文明,以忠孝仁義為本,特別重視親情、鄉情、族情和同胞之情,抱團結社,不屈不撓;既是拓荒者,又是建設者,立己達人,變他鄉為故鄉。
南僑機工的英雄壯舉,展現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愛國愛民,我死國生”的偉大精神。南僑機工之所以回國抗戰,甚至可以拋家舍業、豁出性命,就是因為他們心懷鄉土、家國、天下,具有與祖籍地、祖(籍)國命運休戚與共的意識,懷有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
傳承南僑機工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要以史為鑒,重溫和弘揚當年南僑機工的英雄氣魄,汲取新的前行動力,讓世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人民與南洋華僑華人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要貢獻,促進當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系和交流,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南僑機工的偉大精神應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中新社記者:無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地,還是在中國,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壯舉迄今被銘記和傳頌。這對挖掘南僑機工抗戰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南僑機工精神有何啟示?
黃田園:自1946年以來,馬來西亞吉隆坡、雪蘭莪、檳城、馬六甲、柔佛、砂拉越,新加坡,緬甸東吁等東南亞各地,紛紛建立起南洋華僑二戰抗日機工及罹難同胞紀念設施。中國云南畹町、昆明,海南海口等地也修建了南僑機工紀念設施;福建廈門的陳嘉庚紀念館,廣東華僑博物館等都有詳細圖文資料展示、介紹南僑機工的英雄事跡。
在3200多名南僑機工中,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南僑機工青年約占百分之八十。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常年堅持紀念抗日先烈與罹難同胞,教育、激勵華裔新生代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珍愛和平。2013年3月,南僑機工主題雕塑在新加坡重要歷史文化地標——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落成。當年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出發地、陳嘉庚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過的怡和軒,2008年開辟先賢館,向公眾介紹南僑機工。近年來,新加坡學者也撰寫出版《感動的旅程——重走南僑機工滇緬路》《回憶我們的曾祖父侯西反》等南僑機工歷史文化著作。

2024年,中馬兩國有關機構合作編著出版《再會南洋——南僑機工后人千里尋親路》一書,緬懷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英雄事跡,留存歷史記憶。
駝峰航線上的飛虎隊、滇緬公路上的南僑機工,都維系著中國抗戰的運輸生命線。近年來,傳承弘揚飛虎隊精神推動中美民間友好交流,已成為佳話。以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歷史文化資源,講述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事跡,使之成為開展民間外交、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的重要抓手,促進中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民心相通、友好交流合作,推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同樣也是有現實意義的。(完)
受訪者簡介:

黃田園,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員,海南歐美同學會理事,《再會南洋——南僑機工后人千里尋親路》第一主編。
【編輯:李潤澤】...相關文章
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太平洋鐵路華工紀念活動
休閑中新社多倫多7月2日電 (記者 余瑞冬)2025年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成140周年。7月1日在位于多倫多市中心的鐵路華工紀念碑前,紀念加拿大鐵路華工基金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鐵路華工紀念活動。
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羅偉東、加各級政界代表,當地相關機構、僑界、中資機構代表和各族裔民眾約百人參加活動,并向鐵路華工紀念碑敬獻花圈。
羅偉東在致辭中表示,鐵路華工用生命詮釋的堅韌和奉獻精神,如今已融入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血脈,激勵廣大旅加華人砥礪奮斗。鐵路華工的故事不僅屬于加拿大,也是中加兩國人民的共同遺產,屬于所有為尊嚴與夢想奮斗的人類。
在紀念加拿大鐵路華工基金會推動下,多倫多僑界于1989年在市中心建成太平洋鐵路華工紀念碑。紀念碑主體雕塑展現了鐵路華工在落基山脈的險峻山嶺中修建鐵路棧橋的場景。
該基金會主席吳玉美(Landy Anderson)對中新社記者表示,36年來,基金會每年7月1日均組織向紀念碑獻花儀式等紀念活動。今年11月7日,即太平洋鐵路貫通140周年紀念日,該基金會將在多倫多舉辦主題為“最后一根道釘”的鐵路華工紀念晚宴。
據加官方資料,19世紀80年代,約1.7萬名華工參與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修筑,作出巨大貢獻,數千人付出生命。
除多倫多外,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耶魯鎮,曼尼托巴省溫尼伯等地都建有或設有鐵路華工紀念碑或紀念牌匾。最新的一座加拿大鐵路華工紀念碑6月23日在加首都渥太華唐人街揭幕。(完) 【編輯:曹淼欣】 ...
【休閑】
閱讀更多3.2秒加速,高性能Model Y曝光,雷總不來個YU7 Ultra嗎?
休閑煥新Model Y在國內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了,但是提供的版本只有后驅版以及長續航四驅版,高性能版本一直沒有出現。而近期有媒體在紐北拍到了疑似高性能版本Model Y的諜照,看來高性能Model Y離我們 ...
【休閑】
閱讀更多增加增程版,新款智己LS6申報圖曝光,前臉大改
休閑作為智己品牌的銷量支柱,智己LS6憑借獨特的外觀設計以及SUV車型的實用性獲得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而新一期工信部新車申報中,我們發現了新款智己LS6的身影。一個好消息:新款車型加入了增程版本;一個壞消 ...
【休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約120位中國運動員參加第32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
- 青海西寧:冬蟲夏草市場供銷兩旺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主提發展促人權決議
- 夏天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更涼快?(不是白色)
- 國臺辦: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于7月中旬在浙江舉辦
- 沈陽政府機構架橋引智 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結碩果
- 駐澳大使肖千:推動中澳關系穩中有進正當其時
- 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已受控再入大氣層
- 廣西田林:盛夏壽桃上市 村民采收忙
- 機構稱旅游業對泰國經濟的驅動作用開始減弱
- 氫能貨運車高速費全額補貼 呂梁市氫能產業迎來重大利好
- 我國科研人員“以柔克剛”填補微型LED晶圓無損測試技術空白
- 書寫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新篇章——2025夏季達沃斯論壇觀察
- 你的濕氣 我的濕氣 好像不一樣
- Vlog|解鎖津門親海“新玩法”
- 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丨網絡大V帶你探訪寶藏山西,快去和TA偶遇吧
- 山西省醫保定點醫藥機構服務更透明
- 近期太原市多陣雨天氣
- 夏季達沃斯論壇|嘉賓共話中國AI發展路徑
- 天津河西:助餐服務點亮老人美好“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