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焦點 >>正文
中国微短剧为何让海外观众“刷不停”?
焦點96657人已圍觀
簡介 休息時間,30歲的美國觀眾普拉德利點開手機上的微短劇APP,追更一部浪漫題材的微短劇。短短幾分鐘的劇集,主人公的愛恨糾葛讓她直呼“停不下來”。 普拉德利觀 ...
休息時間,30歲的美國觀眾普拉德利點開手機上的微短劇APP,追更一部浪漫題材的微短劇。短短幾分鐘的劇集,主人公的愛恨糾葛讓她直呼“停不下來”。
普拉德利觀看的劇集由中國微短劇公司制作推出。近年來,“短平快”的中國微短劇,在北美、東南亞等地掀起“刷劇熱”。從國內劇集登陸海外視頻平臺,到微短劇企業在海外開設制作基地,再到微短劇平臺登上美國付費應用榜,中國微短劇在全球流媒體市場闖出了一條新賽道。
海外受追捧
中國微短劇的“出海地圖”正在迅速拓展,其中,國產譯制劇和海外本土化制作劇在海外收獲許多粉絲。
2024年6月,以蘇州非遺蘇扇為主題的微短劇《一夢枕星河》登陸新加坡新媒體平臺meWATCH,每集16分鐘的劇情,向新加坡觀眾介紹江南匠人的故事;兩個月后,中國鄉村美食微短劇《有種味道叫清溪》上線新加坡StarHubTV+、馬來西亞新媒體Astrogo、馬來西亞電視AstroQJ等平臺,為東南亞觀眾打開一幅中國田園圖景。
在TikTok、優兔(YouTube)等海外視頻平臺上,用戶還能刷到不少譯制后的中國微短劇。這類劇集多采用豎屏拍攝,專為智能手機屏幕設計,每集時長60到90秒,全集50到90集。都市愛情、家庭倫理、奇幻懸疑……情節緊湊、富有戲劇沖擊力的故事,讓許多外國網友連刷不停。
除了直接進行內容輸出,中國微短劇企業也在向海外擴展業務。“中國微短劇走進美國?!迸聿┬侣勆缇W站報道稱,多家中國微短劇企業在美國成立創作基地。這些企業憑借在中國的微短劇制作經驗,與美國演員、編劇和導演合作,推出針對美國觀眾的內容。通過本土化制作模式,不少企業成功推出“爆款”劇集,吸引大批美國觀眾付費觀看?!堵槭±砉た萍荚u論》等外媒還關注到,不少中國微短劇企業選擇以東南亞為目標市場,在泰國、菲律賓等國設立制作中心。
“中國微短劇的國際影響力正在擴大?!庇督洕鷮W人》近期發表文章稱,中國微短劇在海外引發文化消費熱潮,即使是付費較高也擋不住觀眾的觀看熱情。報道援引數據稱,中國微短劇應用2024年在海外的累計下載量已接近5500萬次,海外收入達1.7億美元。多款微短劇APP進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手機應用商店榜單前列。
分析指出,與以往影視出海的“大片邏輯”不同,中國微短劇正以更輕體量撬動億級流量。
“如果把影視大制作視作是文化出海的‘巨象模式’,那么基于微內容的微短劇就是出海的‘蟻群模式’。”復旦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曾培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文化品味圈層化、文化消費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短平快”的短視頻和微短劇往往更容易實現出海,發揮跨文化傳播效果。
“更可喜的是,微短劇真正走入了國外受眾的日常文化消費,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領域的‘中國制造’正被國外受眾廣泛接受?!痹鄠愓f,“中國微短劇出海已成為近兩年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點,使中國文化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能見度’進一步提升?!?/p>
“破圈”有“秘籍”
微短劇“破圈”海外市場,有何“秘籍”?分析指出,背后是內容創意與商業邏輯的共振。
從內容角度看,微短劇掌握了通用的“流量密碼”?!度战泚喼蕖贰堵槭±砉た萍荚u論》等媒體發文稱,中國微短劇講述愛情、財富、奇幻主題戲劇性的故事,迎合了全球觀眾互聯網娛樂消費的口味,在社交媒體上大獲成功。
“以往的文化出海,往往面臨文化折扣的挑戰,受眾需要跨越較高的理解門檻。而微短劇多聚焦個體情感生活這一微觀主題,講述海外受眾易于理解的故事,滿足了受眾的情感需求。在此基礎上,中國微短劇企業還會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在劇中增加本土文化符號、套用本土文化身份,使內容更貼合當地受眾的文化認知,因此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痹鄠愓f。
微短劇的成功,也離不開企業的“闖勁”。曾培倫表示,微短劇作為數字時代的文化產品,其成功出海印證了“產品化思維”對文化傳播的關鍵作用。中國微短劇企業將產品邏輯帶入運營,關注文化產品的產品設計、盈利模式、受眾細分、用戶觸達,構建起以IP采買、買量投流、算法分發、分集付費等為核心的微短劇產品運營模式,務實推動了微短劇出海。
產業基礎的成熟也為微短劇出海提供了支撐?!爸袊⒍虅∧壳耙研纬捎蒊P提供方、生產制作方、播出平臺、營銷平臺和受眾組成的成熟產業鏈,產業規模可觀。據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中國微短劇行業市場規模同比激增35%,達到504.4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同期國內電影票房。中國國內超大市場規模效應,也讓中國微短劇能以更低成本出口海外?!痹鄠愓f。
美國《綜藝》雜志的分析顯示,中國微短劇的拍攝周期僅需7—10天,制作成本控制在30—50萬元人民幣區間,這種“小快靈”的生產特性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娛樂消費需求高度契合。較低的制作成本和門檻,也鼓勵了企業大膽試錯、創新,快速篩選出符合受眾審美偏好的內容產品。
“得益于創意內容、精良制作、精準投放、市場運營等因素在市場作用下形成的協同效應,中國微短劇在文化出海方面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痹鄠愓f。
尋找“公約數”
“中國微短劇預計將獲得長期成功,實現蓬勃發展。”《經濟學人》稱。中國微劇市場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40億美元規模。中國大型影視企業正在“入局”并擴大制作規模,流媒體平臺也在建立微短劇頻道。此外,中國視頻平臺還開始了新的嘗試。2024年,抖音和快手兩大短視頻平臺首次推出使用AI創作的微短劇。從劇本到演員,制作每個環節幾乎都涉及AI,進一步降低了微短劇的制作成本。這一嘗試顯示出AI微短劇未來的潛力。
“中國企業使用AI制作微短劇,這類劇集從腳本到視覺效果都由AI創作,為這些讓人‘上頭’的劇集帶來新的可能性?!卑拇罄麃咥BC電視臺節目報道稱。
曾培倫表示,雖然當下微短劇多聚焦甜寵、逆襲等“爽文”內容,但不應忽視其在國際傳播中的潛力。隨著微短劇日益走入海外用戶生活,成為海外用戶的互聯網“剛需”,其作為文化載體與敘事媒介的能力將逐步釋放,向海外受眾展示更多中國文化內涵。
“微短劇有可能成為國際傳播格局改變的重要一步,幫助中國娛樂業了解全球市場,也引導全球觀眾更多了解中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
專家表示,在未來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進程中,輕量化的微短劇不但可以以量取勝、發揮集群傳播優勢,還能充分發揮“探路者”功能,通過不斷的市場嘗試,找到不同國家和地區首重的“審美公約數”,開辟出行之有效的“出海范式”,最終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加以復制和推廣。
“當前,微短劇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ReelShort、ShortMax、Dramabox等微短劇平臺不斷涌現,愛奇藝、優酷、芒果TV等平臺的海外版持續拓展,這種平臺化的布局將成為吸引全球資本、IP和受眾的‘基礎設施’,為今后的微短劇及更多元的文化產品國際傳播打下基礎?!痹鄠愓f。(記者 林子涵)
Tags:
相關文章
東西問丨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焦點中新社天津6月29日電 題: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專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余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
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馬氏相聲”的風格脈絡、天津與相聲的雙向滋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之道,以及相聲“出?!钡默F實可能等話題,分享他幾十年舞臺經驗與文化思考。
視頻:【東西問】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氏相聲”有何特點?
馬志明:“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
“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于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咸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里,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我寫的《糾紛》這段相聲,就是個典型例子。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我前往治安派出所探望幾個和我相熟的民警,正好撞見兩個因為唾沫星子起了爭執的小伙子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最后被勸進屋冷靜。警察說:“你們先歇歇?!币活D茶水、一點時間,兩人也就各退一步了。
我當時在旁邊觀察,回家后一口氣把這個場景寫下來作為初稿。我將吐唾沫改成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軋了對方的腳,后來幾番改寫,又到街頭體驗更多真實的爭執語言,設計角色的聲音差異——一個細聲尖氣,一個粗聲大嗓,又融合警察調解的智慧語言,才形成了今天觀眾熟知的《糾紛》。
馬志明(左一)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天津這座城市滋養了相聲?相聲又如何塑造了天津的文化氣質?
馬志明:天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與海河文化的交融地,五方雜處,語言豐富,人又愛“找樂”。我父親馬三立常說,他這一輩子堅持在天津演出,就是因為天津觀眾懂相聲、愛相聲,是“知音”。
觀眾的存在,促進了相聲的發展,也塑造了天津的語言生態。天津人說話幽默,飯桌上、課堂上都能“順嘴來一段”。這種文化氛圍,既是“熏”出來的,也是一代代演員、觀眾共同“磨”出來的。
過去很多觀眾不是來聽新段子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聽“馬家的老活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觀眾姜大爺,我父親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來,姜大爺80多歲時還讓孫子推著車到劇院聽我父親說相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買票與被取悅”的關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
2017年2月11日,被譽為“天津第一茶館”的百年謙祥益文苑客座滿堂,許多市民及游客到此喝茶,聽相聲,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綢緞老店謙祥益原址上建成的謙祥益文苑,有著“天津第一茶館”之稱,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
馬志明: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二十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F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三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
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于“抖”多少個包袱,而在于“包”得巧不巧?!鞍ぁ钡糜袖亯|、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面,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后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
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里塞,吃著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面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比如《五味俱全》,既保留了傳統相聲一貫講究的結構完整、節奏清晰和包袱設計的層層遞進,也加入了許多超出現實邏輯的幻想情節——五味大俠登上珠穆朗瑪峰、與“四大魔頭”斗法、將大鹽坨子一腳踢進太平洋,引出“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這一荒誕設定。
這種充滿想象的段子在當時的相聲舞臺上幾乎沒有先例,很多人說它像“相聲里的漫威”。這個段子當時得到我父親馬三立的高度認可,他說“這段子將來我也想說”,還把戴了一輩子、刻著他名字的金戒指送給我以示鼓勵。
中新社記者:相聲的幽默邏輯能否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
馬志明: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子上講,幽默是共通的。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兩者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制造意外與笑點”。
但區別也很明顯。日本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沖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奥犓屏奶?,實為表演”。
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我們的小劇場里。他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他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系、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
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比如家庭關系、代際沖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著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么“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中新社記者:相聲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煥發新生?
馬志明:當今時代對相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段子不能變成“博物館里的文物”,也不能只靠“情懷”吃飯。相聲演員不能怕“改”,但也不能亂“改”。
一方面要“守”,守住基本功,守住語言邏輯,守住“說學逗唱”的根本;另一方面也要“變”,要會用現代的媒介語言、掌握跨界的創作方式。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京劇演員王珮瑜合作《文圖會》。原本我以為相聲和京劇是兩條路,但沒想到這兩門傳統藝術合在一起,在舞臺上有一種出人意料的契合感。
這場演出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從加拿大飛回來的。這讓我特別感慨:相聲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北方的笑事兒”。有南方觀眾跟我說,雖然有些典故不熟,但聽著別致、新鮮,還很“解渴”。
2013年8月4日,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臺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啟幕,京劇界、曲藝界聯袂演出墨殼原態舞臺劇《烏盆記》,“少馬爺”馬志明(左一)親自掛帥飾演劇中人物,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津門藝文原生態。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這類“跨界”,不是“為了混搭而混搭”,也不是追趕潮流,而是真正試圖探索傳統藝術的新邊界。你得先守住相聲的表演基礎、舞臺邏輯,再去嘗試與別的藝術門類合作,才能做到“合”而不“雜”。
最后,我希望觀眾們笑口常開、一順百順、多聽相聲。只要相聲還有人愛聽,它就能在新時代“活下去、火下去、傳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馬志明。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相聲泰斗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
馬志明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說相聲,1986年由相聲大師侯寶林代拉收為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自幼打下堅實相聲功底,深得“馬氏相聲”真髓,不僅繼承其父馬三立的文哏表演,更將武技融入相聲表演之中。代表作有《大保鏢》《報菜名》《數來寶》《歪唱太平歌詞》《糾紛》《夜來麻將聲》《核桃酥》《論拳》等。
【編輯:胡寒笑】 ...【焦點】
閱讀更多江蘇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9-40℃
焦點7月4日,江蘇南京,市民在高溫天氣出行。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市民在高溫天氣出行。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市民在高溫天氣出行。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市民在高溫天氣出行。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游客冒著高溫在夫子廟景區參觀。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游客冒著高溫在夫子廟景區參觀。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市民在高溫天氣出行。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7月4日,江蘇南京,游客冒著高溫在夫子廟景區參觀。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編輯:曹淼欣】 ...
【焦點】
閱讀更多(鄉村行·看振興)江西萬年小番茄成就大“柿”業
焦點中新網上饒7月4日電(熊錦陽 曹智琴)盛夏時節,走進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內的萬泰果業種植基地,小番茄掛滿枝頭,工人們正忙碌地穿梭在藤蔓間,采摘、分揀、裝筐,一派繁忙景象。
正在采摘番茄的村民。 萬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紅似燈籠、黃如琥珀、綠若翡翠……七彩小番茄綴滿藤蔓,個個圓潤飽滿、色澤誘人?!敖衲晔俏覀兪啄攴N植番茄,根據當地水土條件,我們精心挑選了黃花生、青口蜜、甜貝貝這三個品種,沒想到頭年就大豐收?!被刎撠熑岁愔厩贊M臉笑意。
近年來,萬年縣持續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招商引資聚焦產業振興謀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在特色種植業的輻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致富增收,為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據介紹,通過“基地+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資本、產業、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得以整合。基地與周邊農戶聯結為利益共同體,保障基地用工需求的同時,還為農戶提供穩定就業崗位,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以前農閑的時候就發愁,不知道做什么?,F在家門口就有工作的地方,而且不辛苦,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闭诓烧训拇迕裥芄鸹ㄕf,基地還會提供免費培訓,教村民種植知識和采摘技術。
據了解,該基地現種有水果番茄近40畝,定植番茄苗約3萬株,采用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并引入了水肥一體化滴灌、綠色病蟲害防控等現代農業技術,為番茄的豐產優產提供了堅實保障。得益于良好的氣候條件與專業管護,今年水果番茄長勢喜人,預計總產量可達15萬斤,目前已開始向本地商超、精品水果店供應,市場反響良好。
“水果番茄的豐收是我們在特色農產品種植上的一次成功探索?!标愔厩僬f,下一步基地將繼續優選品種、提升品質、拓展銷路,把小番茄做成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大“柿”業。(完)
【編輯:胡寒笑】 ...【焦點】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廣汽埃安AION Hyper GT內飾官圖發布 采用極簡設計
- 三星Galaxy S23系列國行版發布,售價5199元起,超大杯配置拉滿
- 小鵬P7改名小鵬P7i 自動駕駛將迎大幅升級
- 蘋果折疊iPhone專利曝光,改進折疊鉸鏈,提升折疊使用體驗
- 英偉達RTX 4060顯卡曝光:規格大砍,比移動版還低
- 英特爾宣布更新C++文件庫:數據排序性能增加17倍
- 魅族20正面疑似曝光,直面邊框,享受36個月超長質保
- 福特純電跨界新車測試諜照曝光 或于今年年底在歐洲上市
- 英特爾宣布更新C++文件庫:數據排序性能增加17倍
- 聚焦雙碳目標 海爾發布智慧樓宇三大創新成果
- 尊界S800官宣定檔,5月30日發布
- 微星多款產品閃耀COMPUTEX 2025:AI智能QD
- 2025Q1手機市場報告出爐:華為手機國內市場銷量份額第一
- 什么?電動道奇?100度電池包,3.3秒加速!
- 索泰COMPUTEX 2025展示多款硬件外設:360一體式水冷十分吸睛
- AMD回應玩家質疑Radeon RX 9060 XT 8GB顯卡:大部分場景用不到大顯存
- 超越蘋果重返第一,小米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暴增44%,華為排名第三
- 全球品牌中國線上500強榜單,蘋果直接排第一,華為、小米緊跟其后
- 一加Ace 5至尊版將采用自研游戲內核:天璣平臺首次實現原生120幀
- AMD COMPUTEX 2025發布多款新品:擁抱AI,創作者與玩家均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