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躺平”不上学 不是叛逆是求救
原標題:孩子“躺平”不上學 不是叛逆是求救
“媽媽,我真的不想上學了。”有多少家庭被孩子的這句話狠狠刺痛。近年來,中小學生厭學現象明顯增多,從逃避作業到拒絕踏入校門,孩子的“躺平”讓家長焦慮又無措。6月13日,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生長發育科、學習困難門診主任、主任醫師郝愛珍提醒,厭學不是叛逆,而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家長要高度重視,早發現、早干預。
厭學問題需警惕
“醫生,我家孩子隔三岔五地說不想上學,我們很擔心,也不知該怎么辦了,您給看看。”在市婦幼保健院學習困難門診,一位家長焦急地詢問。診室外,還有多位家長帶著孩子在等待。
“從就診情況看,常見的問題是中小學生情緒問題,有的是長期積累壓力太大,有的是存在交際困難,有的是親子關系緊張,以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和初中生為主。”郝愛珍有些擔憂,當孩子經常出現寫作業馬虎且拖拉、莫名其妙不想上學、提到學校的事就感到煩心、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等癥狀,尤其是當孩子表達不想上學,且明顯沒精神、充滿焦慮時,家長就要提高警惕了。
近年來,青少年厭學、拒學現象顯著增加,且呈低齡化趨勢。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中學生厭學率超過30%,其中重度厭學(拒絕上學)約5%至10%。
“學習困難是一種常見的青少年神經發育障礙,表現為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能力等方面出現困難。”郝愛珍詳細介紹著,其中包括閱讀障礙,如閱讀速度慢、跳字漏行、理解困難、表達困難、閱讀理解差等;書寫障礙,如書寫結構差、字跡潦草、寫作業拖拉磨蹭、速度慢、寫鏡像字等;數學學習障礙,如計數困難、符號混淆、時間概念模糊等。特定的學習障礙會導致學習落后,根據國內有關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學習困難的發生率在10%至17%。學習困難并非由懶惰或學習態度不端正引起,成因涉及心理、生理、環境等方面。
“厭學比學習困難更為復雜,不僅是學業問題,還可能伴隨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導致自傷、自殺等極端行為。”郝愛珍一再強調,“厭學并非單純的叛逆,而是心理、生理、社會、家庭等多因素交織的結果。”
漠視說教很傷娃
“媽,我學不進去,不想上學了。”周一早晨,13歲的小宇突然和媽媽說。“別總找借口偷懶,你不上學將來能干啥?快去上學,不然以后你想要啥都不可能了。”媽媽一頓輸出,讓小宇喘不過氣來,隨手反鎖房門,兩天沒和父母說話。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情緒低谷’或‘學習退步’并不是因為懶惰或叛逆,而是內在心理機制發出求救信號。”郝愛珍說,情緒與能力,不是靠“講道理”能糾正的,如果父母用打壓、說教或“激將法”來應對,反而容易加劇孩子的焦慮與抵觸,原本可逆的問題,也可能演變為更復雜的行為障礙。
5月底,一次校外心理健康講座結束后,兩名初中生找到郝愛珍,拋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學習是為什么?媽媽說考上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學,可上好大學之后呢?”“平時家長只關心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情況,從來沒有關心我們開不開心,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沒意思。”兩名中學生打開了話匣子。
據有關調研發現,厭學家庭中,91%的日常對話中家長最常說的三句話:“作業寫完了嗎?”“考試多少分?”“別玩手機了!”郝愛珍分析說,厭學少年背后往往存在“三重斷裂”,第一是情感斷裂,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情緒需求;第二是信任斷裂,孩子覺得“說了也沒用”,逐漸封閉自己;第三是目標斷裂,學習變成“為父母而學”,失去內在動力。
“家長只關心分數,不關心孩子的情緒及心理健康,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時間久了,很多孩子會出現失眠、情緒失控、自殘,甚至有自殺傾向。”郝愛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學習困難,家長和老師應積極引導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認為孩子“懶惰”“態度不端正”“不愛學習”,指責批評孩子;要積極采取措施干預,必要時帶孩子來正規門診就醫,接受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接納理解是“良方”
在市婦幼保健院學習困難訓練營,幾個孩子正在護士的指導下,專注地做著沙盤游戲。“哇,你們進步特別大,注意力集中,特別棒,繼續加油!”護士豎起大拇指夸贊,幾個孩子高興地蹦了起來。
“很多家長對心理問題仍存在‘諱疾忌醫’的觀念,認為心理就診是給孩子貼標簽,其實這是認知誤區。”郝愛珍表示,心理問題并不等同于精神問題,大多數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問題,都可以通過科學的評估與干預,實現良好改善。
孩子出現“學習困難、厭學”現象怎么辦?郝愛珍提醒,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港灣,家庭尤其是父母要納入“治療體系”,積極配合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首先,家長和孩子要進行良好的溝通,遵循“不批評、不打斷、不否定”原則,從對抗到對話,停止所有的說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接納理解,從孩子情感、感知入手,學會傾聽,為孩子提供一個輸出的渠道,產生情感共鳴,這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石。舉個例子,把“你就是想偷懶!”換個方式說,“你是不是覺得作業太難了?”“今天在學校是不是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了?”……
其次,家長要及時留意孩子是否有厭學、學習困難等癥狀,如果孩子出現軀體癥狀,要及時就醫,醫生會從專業的角度解讀孩子厭學行為,由心理醫生、兒科醫生聯合診斷,區分孩子的情況是心理問題所致,還是學習障礙、環境因素所致,然后給予個性化的精準干預,如心理治療、學習能力訓練、家校協同等方案,盡早幫助孩子重返校園。
“好想讓大人蹲下來,看看我們的世界。”接診中,一位男孩的話很戳心。或許,治愈厭學的良藥,就藏在父母和孩子每天說的那幾句有愛的“廢話”里。(記者 劉濤)
相關文章:
- 掃地、擦窗、割草全不在話下,科沃斯攜多款機器人亮相AWE 2024
- 老外的錢這么好掙?全新MG 3海外版售價17萬起
- 小米Civi4 Pro正式發布,首發高通驍龍8s Gen3,“Pro級”影像與設計
- 適馬預告月底發新品 Art 50mm F1.2要來了
- 1999元體驗旗艦手機才有的AI功能?一加Ace 3V給你!
- OpenAI首席技術官:Sora或將在今年向大眾推出,增加生成音頻
- 變相降價 蔚來發布全新BaaS電池租用服務方案
- 三星泄露蘋果路線路,明年iPhone SE4發布,折疊屏iPhone后年亮相
- 磨刀霍霍向蘋果 美國司法部親下毒手
- 臻享視聽,創新Aurvana Ace系列新品試聽會上海站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