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豐田憑借其首創的油電混動技術,成了當時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佼佼者。
但為何到了真正的新能源時代,豐田卻不行了呢?
這兩天,一家名為《芝能汽車》的媒體發布了一篇名為“豐田普銳斯前擋風玻璃攝像頭:成本分析”的文章。
文章中指出,攝像頭模塊的零售價格(售后)為1149美元,采用512 MB的LPDDR4 SDRAM和一顆5.4百萬像素的BSI CMOS傳感器, 實際的成本估算為80美金左右。
成本80美金的攝像頭,賣到終端的價格為1149美金,翻了14.36倍。這還沒算80美金的成本中,還有多少能優化的空間。
所以,豐田想要像國內造車新勢力一樣,開發出一款能在市場中有一定競爭力的產品,你們估算一下,它要投入多少成本。
這兩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突飛猛進。很多國外汽車品牌表示,這些新車沒有太多技術含量,自己也能搞出來。
事實上,如果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向供應商采購零部件再自己回去組裝的方式,確實能攢出一臺。問題是,這種車幾乎沒有系列化的可能,同時,“萬國艦隊”的穩定性、可靠性也會有很大問題。
作為參考,豐田氫燃料汽車在很多零部件供應商都為豐田自己旗下公司的情況下,單車售價依舊高達70萬元人民幣,已經充分說明問題。
而國內造車新勢力,基本都是自己研發提出技術要求,再向供應商下單,這樣新車的技術路線就能得到延續,同時成本也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圍。
更可貴的是,國內如比亞迪這樣的車企,已經實現了全產業鏈的低成本運行。這就好比一罐可樂,可口或百事可以做到2.5元一罐,而其他品牌成本都要3.5元甚至4元一罐,還談什么競爭力?
因此,豐田想要在電動汽車領域獲得突破,首先要大幅降低采購成本,不然就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