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乾坤:气候变化下的彩塑壁画观察记
原標題:壁上乾坤:氣候變化下的彩塑壁畫觀察記
山西晚報·山河+ 記者 張勇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行動中,由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山河晉謠·變化中的遺產”項目團隊,聯合山西科城能源創新研究院、陽曲縣文化和旅游局、太原市青年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壁上乾坤:氣候變化下的彩塑壁畫觀察記”活動圓滿落幕。此次活動通過大眾參與式保護,聚焦氣候變化對山西珍貴彩塑壁畫的威脅,探索文化遺產的適應性守護之路。
此次活動導師團隊由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王金平、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長段恩澤、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許棟、山西文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文物醫生、彩塑壁畫文物修復師吳一凡組成。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郭普慶、陽曲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裴瑜、山西科城能源創新研究院氣候專家李瑩及70位不同領域的參加者共同參與。
活動中,參與者深入探訪了陽曲縣軒轅廟、大王廟、不二寺三處國保單位。在不二寺,明代瀝粉堆金壁畫上斑駁的顏料痕跡訴說著氣候變化的無情侵蝕;軒轅廟內,十二藥王坐像壁畫的地仗層空鼓現象引發專家擔憂;而大王廟無梁殿壁畫表面滋生的新型微生物群落,更讓在場的每一位守護者感受到時間緊迫。
文物修復師吳一凡在現場表示:“這些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壁畫,正在以我們前所未見的速度老化,氣候變化帶來的溫濕度異常、極端天氣頻發等問題,已經讓傳統保護手段面臨嚴峻考驗。”“每一處損傷都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王金平教授認為:“我們可以針對彩塑壁畫古建筑,建立從宏觀氣候到微觀環境的系統性保護策略。”
活動現場交流氛圍熱烈,專家學者與公眾圍繞壁畫保護展開了深度對話。大家不僅理解了問題的嚴重性,更掌握了參與解決的方法。“這種交流特別珍貴,”裴瑜在活動間隙表示,“專家從中獲得民間智慧,參加者得以理解專業考量,而最令人欣慰的是看到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共同關切而產生思想碰撞,這對我們的文保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參與者張博涵說:“專家們為我們打開了認知的窗戶,而我們愿意成為守護這些文明瑰寶的磚瓦。” “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場持久守護的開始,”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調研讓專業知識的有效傳播能夠喚醒大眾的保護意識,而大眾積極參與又將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持久動力。當更多人可以用科學眼光閱讀文物上的‘氣候傷痕’時,保護就不再是專業機構的孤軍奮戰。”
活動結束后,“氣候變化下的遺產守護者”社群成立,意味著這份守護承諾正在延續。
相關鏈接:
“山河晉謠”傳播計劃是由山西科城能源研究院發起、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山河晉謠?變化中的遺產”項目團隊參與的區域氣候傳播項目,旨在通過多元主體協作講好山西綠色低碳故事,推動可持續發展。
陽曲縣不二寺始建于北漢,現存明代137平方米瀝粉堆金壁畫,以立體飛天形象和云層間隔的構圖展現精湛技藝,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曲縣大王廟無梁殿始建于明成化三年,現存88平方米壁畫生動描繪了藏山神趙武出行、回宮及宮廷生活場景,采用獨特的“金鑲玉”包磚墻砌法,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曲縣軒轅廟正殿內繪有高1.5米的十二藥王坐像壁畫,涵蓋從商代伊尹至明代李時珍等歷代名醫,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