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百科 >>正文
老蛙推出28mm F1.2镜头 覆盖所有全幅无反
百科9192人已圍觀
簡介不久前,老蛙正式推出FF∥ Argus 28mm F1.2鏡頭,它提供了索尼E、佳能RF、尼康Z以及徠卡L卡口,覆蓋所有全畫幅無反相機。老蛙FF∥ Argus 28mm F1.2是一款針對無反相機設計 ...
不久前,老蛙正式推出FF∥ Argus 28mm F1.2鏡頭,它提供了索尼E、佳能RF、尼康Z以及徠卡L卡口,覆蓋所有全畫幅無反相機。
老蛙FF∥ Argus 28mm F1.2是一款針對無反相機設計的廣角定焦鏡頭,內部采用7組13片光學結構,其中1片是非球面鏡片、2片是ED低色散鏡片、2片是特殊高折射鏡片;內有13片光圈葉片,最大光圈F1.2,最小光圈F16;只支持手動對焦,最近對焦距離為0.5米,因此放大率有且僅有0.073倍,遠低于同焦距定焦鏡頭。
雖然FF∥ Argus 28mm F1.2是一支大光圈鏡頭,但是依然保持老蛙一貫小巧的設計,直徑為68.5mm,長106.31mm,使用62mm螺紋濾鏡,重量為562g。鏡筒上帶有對焦環、光圈環和景深尺,支持有級/無級光圈切換,還標配了一個方形金屬遮光罩。
除了外FF∥ Argus 28mm F1.2,老蛙還更新了15定——FF∥ 15mm F2 D-Dreamer,它采用了徠卡M卡口,具備近似“零”畸變特性,最近攝影距離為14.5厘米。
Tags:
相關文章
外媒記者訪青海“問”綠色發展
百科中新網西寧7月3日電 題:外媒記者訪青海“問”綠色發展
作者 潘雨潔
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內,日本北海道新聞(Hokkaido Shimbun)記者古田夏也(FURUTA NATSUYA)將鏡頭定格在蜿蜒碧綠的黃河和兩岸的赤色丹霞上,“在青海拍的照片幾乎都有種清爽干凈的感覺。”他翻看著手機相冊說,“我把它們上傳到SNS(社交平臺)上,很多朋友紛紛點贊。”
5月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外媒看中國”系列主題采訪活動,介紹有關地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實踐和成果。
6月30日至7月2日第三場活動走進青海,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國的媒體記者深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采訪推動綠色發展情況。
圖為外媒記者在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觀看科普短片。潘雨潔攝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全球最大裝機容量光伏發電園區,外媒記者就裝機規模、“水光互補”能源調控模式、綠電外送等方面提問,聽當地牧民講述養殖“光伏羊”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家庭增收的故事。
中阿衛視(China Arab TV)記者畢諾(Ayoub BECHROURI)舉起手機、面對鏡頭,介紹園區建設情況,身后是由成千上萬塊藍色光伏板組成的“海洋”,光伏板下牧草青青,羊群在此覓食。
“來之前,我查過這里的發電減碳數據,有點難以相信。但親耳聽到、親眼見到‘沙漠變綠洲’的故事,覺得很震撼,中國‘零碳’產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畢諾說。
漫步在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岸畔,記者們詢問青海湖水體面積及水位變化、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等;在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他們觀看科普短片,了解大湖特有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
當地文旅產業如何帶動周邊居民參與保護、就業增收,成為記者們關注的焦點。
“生態保護如何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相融合,是世界各國都關心的議題。”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陳德輝介紹,“這些年,我們一直堅持‘以保護支撐發展’的做法,喚醒環湖地區世居民眾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多牧民主動成為青海湖自然風光的攝影師、研學教育的講解員,從而拓寬收入渠道、共享保護成果。”
采訪行程結束時,美國彭博新聞社(Bloomberg)記者高菲利(Philip Sean Glamann)說:“我的報道重點是青海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就個人感受而言,這里‘小而整潔’的城市、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治愈的風景更令人難忘,計劃下次再來。”(完)
【編輯:李潤澤】 ...【百科】
閱讀更多從實驗室到地鐵站 前沿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百科活力中國調研行丨從實驗室到地鐵站 前沿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核聚變、量子信息、深空探測,在國內,這些前沿關鍵詞聚集在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安徽。
“十四五”期間,安徽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今天讓我們一起跟著記者的腳步,走進安徽合肥,看看那里的最新建設情況。
重大原創科技成果
競相涌現
在安徽合肥聚變堆的園區,每座建筑都是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里面分別在研發安裝“人造太陽”的不同關鍵部件。記者所在的實驗室里,最明顯的一座半圓形的裝置,看起來非常像一個“橘子瓣”,它的學名叫作:聚變堆主機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裝平臺。目前,這里正在進行偏濾器部件和遙操作系統的集成測試,將進一步驗證這個總裝平臺的綜合能力。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 葉華龍:我們的園區是2022年3月份投入使用,19個子系統建設的進程,節奏是全面加快了,預計到年底就會基本建成。
所謂人造太陽,是模仿太陽的原理,讓氫原子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融合,釋放出巨大能量。每一升海水里面提取的氫的同位素氘,經過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相當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生成物是氦氣和水,沒有任何廢物和放射性元素,是未來的理想能源。
要建設“人造太陽”,就要有極其特殊的技術和裝備。這個園區建成后,將是國際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及測試平臺。這里測試成功的裝備,將用于園區旁邊正在同步進行總裝工作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按照最新的時間表,BEST預計在2027年底建成,并將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變能發電。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 葉華龍:一旦核聚變在2040年到2050年之間能夠大規模實現并網發電、能夠實現真正的聚變商用,將是一次大規模的能源革命。
不僅僅是核聚變項目,合肥的眾多大科學裝置,建設速度都在加快。
合肥未來大科學城項目負責人李盼表示,目前已經有三個裝置建成,還有三個在建。合肥先進光源,計劃2026年年底建成;雷電防護設施,部分已經建成,在試驗階段;后期再爭取納入到“十五五”發展規劃里面的幾個大科學裝置,包括像超級陶粲、行星環境模擬設施以及強光磁等。2027年、2028年,再有一批大科學裝置建成,未來大科學城就初見成效了,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創體系的閉環鏈條。
大科學裝置
賦能產業鏈發展
在安徽采訪期間,記者發現,大科學裝置、量子等前沿技術可以說是科技創新的“富礦”,每個項目從科學研究到商業應用,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富礦”里還能衍生出哪些閃閃發光的機會呢?
總臺央視記者 王楠:這里是一家做太赫茲檢測的初創企業,太赫茲檢測這項技術就源自核聚變的大科學裝置,這項技術有什么好處?把不同堅果放到這個檢測傳送帶上,太赫茲光源就能對它進行穿透掃描成像,在旁邊的屏幕上,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堅果是否飽滿,是否有空殼。
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宏北:傳統的色選機都是通過外觀、顏色來判斷,真正穿透果殼對內部果仁進行直接成像和檢測的,現在只有太赫茲平臺是可以做到的。在生物、醫療、工業檢測、食品檢測,包括未來的6G通訊都可以用到太赫茲的技術。
太赫茲只是聚變衍生出的檢測技術之一。那么,聚變還能帶來哪些新技術呢?記者又回到了聚變技術的集散地——聚變堆園區。
眼下,可控核聚變項目建設加快,新技術越來越成熟,直接拉動了產業鏈發展。從上游的材料、關鍵零部件,到中游的加熱、磁體等系統,以及下游的整個聚變反應堆,上中下游互相促進,帶動整個行業蓬勃發展。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聚變中心負責人 孔德峰:我們自己做過一個初步的估算,可控核聚變如果投入100個億,可以帶來1000個億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迭代的開發。因為它涉及的產業鏈和技術鏈非常長、非常復雜,不光是高技術含量,而且是高凈值的產業。這也是我們覺得可控核聚變,對于國家的產業體系是會起到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的原因。
持續破解
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不僅是大科學裝置,眾多前沿技術都帶動了一系列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
然而,這些新產品新技術要想從“書架”擺上“貨架”,真正走出實驗室,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里是安徽合肥地鐵的桃花潭站,您能想到嗎?在傳統的軌道交通領域,也和前沿科技量子技術碰撞出了火花。在地鐵站下的設備區,有這樣一個機柜,里面黃色的線是連接地鐵隧道內常規的通信光纖,因為加入了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它就變成了地鐵軌道安全的“聽診器”。
合肥軌道交通集團科教中心科創處處長 戴融:現在通過它基本上無死角24小時都能看到了,巡檢效率肯定是有大幅度的提升的,提升到50%左右。
別看新技術已經在傳統軌道交通上進行了測試,但是在合作之初,卻是各有各的難處。一個是有新技術但是找不到門路,一個是有門路但是對新技術心存擔憂。怎么才能讓雙方成功握手?
記者在這里發現了兩份清單手冊,一份是場景能力清單,一份是場景機會清單。今年以來,場景機會清單已經超過了240項,來響應的科技創新企業超過了700家。
場景機會,指的是鏈主企業、國有企業開放的真實場景需求。
而場景能力則指的是擁有新技術新產品的中小型科創企業。
安徽省合肥市發展改革委場景創新推進處副處長 高崢嶸:科創企業只關注兩點,一個是資金融資,第二個就是場景。在資金不缺的情況之下,他們首選是場景,有了場景就有了資金,所以核心還是場景。只要這個大企業用到你這個東西,對小企業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應用案例。
在合肥,政府部門專門設立場景創新推進處,去年還組建工作專班,就是要解決“場景不足”這個制約成果轉化的問題。然而對于機會的提供方,怎么才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呢?
為了加快供需雙方的對接,政府部門還牽頭成立了國內首個場景公司,為量子、低空經濟、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成果“量身”打造場景創新應用路徑。
截至目前,合肥累計發布場景機會約1000項,場景能力約1500項,推動落地合作項目超1200個,金額約7億元。今年5月,合肥還聯合北京經開、上海閔行、杭州、武漢、蘇州等19個城市城區成立場景創新城市聯盟,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城市間場景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場景創新正在成為科技成果加快落地的“催化劑”。
資金+展會雙輪驅動
加速推進成果轉化
創新場景,可以說是解決中小科創企業走向市場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了促進成果轉化,安徽還有哪些做法呢?
安徽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處副處長 劉沛沛:成果轉化是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的主要推進,今年我們構建了一個“政產學研金服用”的服務體系,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的聯動機制。
在資金方面,安徽專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截至2025年6月末,已經累計設立18只子基金,投資項目137個,投資金額近24億元,部分投資項目已經成功上市。
不僅如此,安徽還通過舉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加快促進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轉變,像今年,參展企業就超過1800家,落地項目超過400個,涉及資金260多億元。
安徽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處副處長劉沛沛表示,全省現在有省級以上的219家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現在是有上萬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幾個領域。
監制丨王琰 岳群
制片人丨朱繼華 趙曙光
記者丨王楠 吳俊 安徽臺
攝像丨邵晨 潘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胡寒笑】 ...【百科】
閱讀更多烈士王大為被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
百科中新網銀川7月10日電 (記者 楊迪)記者10日從寧夏公安廳獲悉,近日,吳忠市公安局孫家灘分局原局長王大為被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
王大為。寧夏公安廳供圖
2024年7月20日,王大為在帶隊處置一起持刀傷人案件時,為保護群眾和戰友,沖鋒在前與歹徒搏斗,最終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50歲。從警數十年來,王大為始終沖鋒在前,曾榮立個人一等功,獲評“全區優秀人民警察”,用忠誠與擔當詮釋了人民警察的崇高使命。
英雄精神,代代相傳。今年,王大為的兒子王青松通過招錄考試,正式加入寧夏公安隊伍,接過父親的使命。
據介紹,寧夏公安系統始終將愛警暖警作為重要工程,近年來已為多名因公犧牲民警追授榮譽稱號,并通過制度化保障讓英雄家屬感受到“警徽背后的溫度”。(完)
【編輯:張令旗】 ...【百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顏值與實力并存,中國戰機殲-8F精彩瞬間看不夠!
- 江蘇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9-40℃
- (抗戰勝利80周年)臺灣抗日志士后代訪杭 踏尋兩岸共同抗戰歷史遺跡
- 英國政府計劃打擊嚴峻的城鎮中心犯罪問題
- 山東榮成:海上播種“致富菜”
- (活力中國調研行)安徽銅陵:一根電磁線連接國際市場
-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累計培養逾三千名海外函授本科人才
- 外媒:印度擬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
- 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電影合作論壇在重慶舉行
- 兩岸(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揭牌
- 《受到召喚·敦煌》“超高清第二現場”國際傳播版在京首映
- 臺灣抗日志士后裔在滬追尋共同的抗戰記憶
- 中國作家“廣西文學周”在廣西南寧啟動
- (活力中國調研行)陜西咸陽電子顯示產業“鏈”動發力
- (活力中國調研行)合肥有望點亮全球首盞“核聚變燈”
- 墨西哥擊敗美國隊 第十次奪得美洲金杯賽冠軍
- 希臘海岸警衛隊:在該國南部海域救起數百名非法移民
- 十五運會群眾比賽龍舟項目決賽收官 廣東代表隊收獲6枚金牌
- (年中經濟觀察)多向發力,中國新能源汽車跑出“加速度”
- “哈超”火熱開賽 “左右哥”司職揭幕戰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