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于整個DIY硬件市場來說,著實屬于一場寒冬,包括礦潮退去之后的一地雞毛,性能提升兇猛但是價格提升更兇猛的新一代硬件。原本以為能夠借助次世代硬件給已經處于谷底的PC市場添上一把烈火,但是價格卻水漲船高。在同代硬件更新換代的前提下,建議零售價不降反升,這就給原本已經因為礦潮深受打擊的PC市場的復蘇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消費者不斷地觀望,而廠商在知道自家產品溢價的前提下,不得不開始大規模地降價促銷,以期盼消費者能夠買單,然而事與愿違,被礦潮深深打擊的消費者對廠商們也是冷眼旁觀,整個市場就跟嚴冬一樣,暫時看不到復蘇的希望。
顯卡——摩爾定律不再生效,一分價格一分貨
要說今年什么產品最受大家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那就非顯卡莫屬。2021年,由于礦潮的肆虐,大家基本上就不能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到合適的顯卡,即使RTX 30系顯卡的性能足夠強大,但是毫無性價比的溢價也讓消費者感到厭惡,市場上觀望情緒極其濃厚,而作為顯卡廠商面對礦潮也是賺的盆滿缽滿,然而這種所謂的盛宴持續不了太長的時間,狂歡之后便是一地雞毛。
時間到了2022年,由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的雪崩,使用顯卡進行挖礦早已不再是礦老板們的首選,而此時這些長期勞作的顯卡在失去利用價值之后變成為了真正的礦卡,不斷沖擊著整個行業,數以十萬乃至百萬的礦卡在市場上現身,這些礦卡在經過長時間高壓使用之后,完全談不上穩定,畫面花屏也是常有的事情,而唯一能夠打動人的便是相對低廉的價格,于是我們看到了3000余元的RTX 3080顯卡,被部分消費者所撿漏。
如果說明碼標價是礦卡,倒也做的光明磊落,但是還有更多的情況便是將礦卡夾雜在正常卡里面,當成全新或者九成新進行售賣,這種情況顯然讓消費者感到憤怒,大家紛紛用自己的錢包進行投票,成堆的礦卡也成為了礦老板最頭疼的庫存。而伴隨著礦卡的沖擊,所謂的正常卡也開始得到充足供應,并且價格也是一跌再跌,只是消費者并不買賬,市場上彌漫著觀望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等次世代顯卡在今年下半年和大家正式見面。
而英偉達以及AMD倒也是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了次世代顯卡,包括Radeon RX 7000系顯卡以及GeForce RTX 40系顯卡,基于全新的工藝制程以及架構打造,與上代相比在規格上得到了巨大的飛躍,并且NVIDIA也在RTX 40中加入了DLSS 3等技術,可以讓游戲幀率進一步提升,并且AV1解碼的支持也讓顯卡可以作為生產力工具進行使用。
然而相比較性能的提升,顯卡價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比如說Radeon RX 7900 XTX的價格為7999元,而GeForce RTX 4080 16GB顯卡的價格更是達到了恐怖的9499元,相比較上代的GeForce RTX 3080約5499元的建議零售價提升不止一個檔次,此外NVIDIA更是推出了GeForce RTX 4080 12GB這樣的顯卡,7199元的售價也屢遭惡評,最后不得不流產,成為顯卡行業的一段笑話。倒是作為旗艦的GeForce RTX 4090顯卡反而在售價上沒有太大的提升,竟然成為這代顯卡中最值得購買的型號,讓人感到十分地驚訝。更為奇特的是,由于大家對于GeForce RTX 4090顯卡的追捧,反正讓旗艦顯卡出現嚴重的缺貨,產生了溢價,這在礦潮之后是難以讓人想象。而NVIDIA也宣稱摩爾定律已經死亡,想要更強大性能的同時價格不變的愿望已經不太可能實現,當然也遭到了玩家的討伐,只是目前來說綜合性能仍然是NVIDIA更勝一籌,讓消費者不得不捏著鼻子前去購買這些顯卡,起碼GeForce RTX 4090顯卡對得起它的性能。
或許是受到NVIDIA次世代顯卡的沖擊,大家更加期待AMD能夠通過推出Radeon RX 7000系顯卡壓壓NVIDIA的氣焰,就在上周,關于Radeon RX 7900 XTX、Radeon RX 7900 XT的評測正式解禁,讓人感到失望的是,作為AMD新一代的旗艦,Radeon RX 7900 XTX并沒有對NVIDIA的4080顯卡形成碾壓般的優勢,只能說打得有來有回,更不用說在光追條件下,游戲表現遠不如RTX 4080顯卡,更不用說NVIDIA的旗艦顯卡GeForce RTX 4090。
此外驅動不完善的老毛病也在AMD新一代顯卡上得到展現,這讓苦等兩年的AMD的粉絲感到十分地失望,同時讓人更加無語的是,由于產能的不足,AMD Radeon RX 7900 XTX等顯卡遭遇了嚴重的溢價,已經和平價售賣的GeForce RTX 4080 16GB差不多的終端價,這更是讓AMD失去了價格上的優勢,只能說對于AMD以及NVIDIA來說,今年下半年兩家顯卡巨頭有種比爛的意思,讓消費者不得不捏著鼻子前去購買它們的顯卡。
CPU與主板——架構更新帶來新一代平臺
除了顯卡之外,今年的CPU以及主板也成為了另外一個大家值得關注的領域,這其中主要還是AMD唱主角。因為AMD的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已經經過了三年時間的打拼,面對Intel處理器似乎有點力不從心,此時AMD的粉絲們也亟需AMD推出全新架構的處理器來振奮人心。而今年推出的基于Zen 4架構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則是AMD全新打造的拳頭產品,并且包括基于全新AM5插槽的主板,可以說伴隨著AMD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的到來,AMD平臺也迎來了全面更新。
搭載Zen 4架構處理器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自然在性能上要比Zen 3處理器高上不少,比如說IPC提升幅度超過10%,而多核性能也同樣隨之有所提升。同時伴隨著單線程性能的提升,AMD Zen 4處理器在游戲性能上也已經能夠和英特爾的12代酷睿處理器平起平坐,而在生產力軟件上的表現也得到大幅的提升。不過相比較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AMD在對應的主板BIOS以及微代碼上還是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說激進的PBO讓所有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都眾生平等地在95度左右,即使是中端處理器也照樣如此,相比較而言,Intel Core i9-13900K處理器擁有100攝氏度的溫度墻,而其他的處理器在游戲之中的溫度都十分地理想,遠勝于AMD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
并且這一次AMD基于AM5插槽的主板也僅支持DDR5內存,讓消費者少了一種選擇。同時更加無厘頭的是,AMD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的首發價格也是水漲船高,相比較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來說在價格上有著巨大的提升,自然受到消費者的反對。盡管得到全面的更新換代,但是不得不說的是,AMD在今年推出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想要重塑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的輝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CPU推出1-2個月之后,AMD也對旗下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進行了大幅的降價促銷,才讓這顆處理器略有性價比。
如果說AMD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在定價和運行策略上遭遇了翻車,那么英特爾這里則是穩扎穩打,13代酷睿處理器在保持12代酷睿處理器大體不變的架構上,通過采用改良款的Intel 7制程工藝實現CPU的更高頻率,此外E核的增加也讓CPU的創作性能得到進一步的飛躍。當然英特爾13代酷睿處理器帶給人的驚艷遠沒有發布12代時候來的印象深刻,不過起碼沒有翻車,這還是值得稱贊的。
內存與SSD——價格逐漸平民,為數不多的閃光點
相比較CPU以及GPU,今年內存以及SSD總體而言朝著高性能以及低價格不斷發展。首先是內存,如果說去年伴隨著英特爾12代酷睿處理器一起而來的DDR5內存只是小打小鬧的話,那么毫無疑問今年的DDR5內存已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內存廠商對DDR5內存的研發也達到了新的階段,市面上也出現了大量高頻率的內存。
目前DDR5內存朝著兩個方向發展著,其中一個方向是DDR5-4800、DDR5-5200這樣的入門級內存在價格上與DDR4相差不大,可以說成為主流用戶選擇DDR5的一種好選擇,當然由于延遲的限制,相比較高頻DDR4內存來說,這些低頻DDR5內存在實際游戲表現上或許并不占優勢,但是應付日常應用則是綽綽有余,如果說價格相差不大的話,那么DDR5內存應該是主流消費群體的一個新選擇。
而伴隨著NVIDIA RTX 40系顯卡以及13代酷睿處理器的推出,高頻內存似乎成為了游戲玩家新的追求,畢竟得益于不斷發展的顯卡行業,對于發燒級游戲玩家來說,DDR5-6400以上的內存或許對于他們才是標配。當然廠商也推出了大量超高頻率的內存,包括DDR5-7000甚至像芝奇DDR5-8000內存也已經順利上市,通過極高的頻率讓骨灰級游戲玩家享受最為極致的游戲體驗。此外內存顆粒的不斷進步也讓內存的超頻愈發容易,即使一款中高端內存也可以通過超頻榨取更高的帶寬。當然相比較主流內存,這些超高頻率的內存在價格上就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承擔的,基本上就是為1%的骨灰級玩家所服務,換句話說就是價格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而SSD方面則是屬于常規升級,絕大部分的SSD廠商都通過優化或者改良主控方案來讓旗艦級SSD的速度得到進一步的壓榨,比如說原本7000MB/s的讀取速度,現在經過改良之后達到了7400MB/s上下,并且SSD的能耗與溫度也得到了優化。除此之外,包括HMB等技術的應用也降低了SSD的制造成本,讓這些高端SSD能夠以更加平民的價格和大家見面,對于主流SSD來說,1TB的售價已經開始朝著300元進軍,甚至部分SSD跌破了300元,可以說極具性價比。
不過想要讓SSD的速度得到質的飛躍,就需要在傳輸通道上做文章,比如說從PCIe 4.0提升至PCIe 5.0,從而換取更快的傳輸速度。市場上也開始出現突破10GB/S的SSD,不過都屬于早期產品,只能說嘗個鮮,而且為了壓制超高速傳輸下的巨大發熱,這些SSD基本上都采用了碩大的散熱模塊,有些甚至采用主動散熱,而且價格也是突破天際,除了骨灰級發燒友之外,完全沒有必要購買。
機電散——新標準產品接踵而至
除了上述這些大家認為的比較重要的硬件之外,今年的機電散領域也根據顯卡、CPU等產品的發布進行了大更新。其中更新力度最大的就是電源。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電源作為近年來最為穩定的硬件,一直以來都采用的是ATX 2.31的規范進行制造與研發,而ATX 2.31自從2008年推出以來距今已經有14年的時間。不過伴隨著新一代硬件的到來,長壽的ATX標準終于得到了更新。2022年3月13日,作為電源行業標準的制定者,英特爾正式公布了ATX 3.0電源規范,相比較ATX 2.31規范,ATX 3.0規范可以說變化十分地大,首先就是輔助供電接口的變動,新增了12VHPWR 16針接口,可以直接PCIe 5.0顯卡、擴展卡提供最高600W的供電能力,并且借助4Pin的邊帶信號進行檢測,以提供450W、300W與150W三種不同的檔次,而如今所有的RTX 40系顯卡都采用了12VHPWR接口,也給了ATX 3.0電源更多的用武之地。
另外一項就是供電偏離,讓電源的穩定性可以和PCIe 5.0設備相匹配。目前伴隨著ATX 3.0標準的頒布以及RTX 40系顯卡的到來,包括華碩、微星、酷冷至尊等企業也已經公布了自家符合ATX 3.0規范電源終端并且順利上市。當然考慮到ATX 3.0電源的定位,首批上市的電源主要以高功率為主,在價格上或許不太吸引主流用戶,而后伴隨著主流電源的上市,明年的ATX 3.0電源應該會有更多的選擇,并且價格也更加平民,除此之外英特爾也推出了ATX12VO 2.0標準,主要是為OEM設備打造,消費級市場反應寥寥。
此外今年CPU在功耗上的大幅提升也給了散熱器廠商更多的發揮空間,無論是AMD的銳龍7000系CPU還是Intel的13代酷睿處理器,尤其是旗艦型號,它們都對散熱器的散熱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滿足高功率下CPU的穩定運行。于是散熱器廠商除了推出360一體式水冷之外,也推出了更大規格的散熱器,包括420一體式水冷以及480一體式水冷,其中前者為三個14CM的風扇,后者則是四個12CM的風扇,從而大幅提升散熱表面積,提升散熱器的散熱性能。當然這種特別型號的散熱器還屬于小眾,一般來說只要360一體式水冷就可以滿足絕大部分CPU的散熱需求,同時今年我們也看到,RGB不再成為廠商特別宣傳的一個優點,或許是大家已經被過去RGB燈光轟炸產生了審美疲勞,大家更加關注的還是在散熱器的具體散熱性能上。
相比較電源以及散熱器,今年的機箱市場主要朝著巨大化前進,其中一個原因便是RTX 40系顯卡那碩大的長度給機箱內部空間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尤其是像RTX 4090這樣的顯卡,已經讓眾多ITX機箱無從下手,而全塔以及中塔式機箱成為骨灰級玩家的新玩具。至少從目前看來,ITX機箱似乎已經開始與旗艦硬件告別,該回歸到它本來的定位了。
筆記本——核顯大提升,顯卡直連成標配
今年除了PC行業有著巨大的進步之外,筆記本市場同樣在硬件以及軟件配置上有著巨大的提升。首先就是CPU,相比較13代以及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筆記本目前還是12代酷睿處理器,不過AMD這里倒是升級至銳龍6000系列處理器,而6000系列處理器同樣為筆記本所獨享。
AMD銳龍6000系列處理器采用的是Zen 3+架構,在單線程以及多線程性能上相比較上代有著一定的提升,同時基于臺積電6nm制程工藝,可以讓頻率達到更高的水平。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于核顯性能的提升,得益于最新的RDNA 2架構,AMD銳龍6000系列處理器的核顯性能已經可以跟中端獨立顯卡相抗衡,再配合高頻DDR4內存帶來的帶寬提升,讓核顯如虎添翼,也就是說即使是輕薄本也可以輕松滿足主流游戲的流暢運行。
除了在硬件上更加給力之外,對于采用高端獨顯的游戲玩家來說,如何可以讓顯卡發揮最大的作用才是值得關注的,過去由于技術等限制,筆記本需要通過核顯進行畫面輸出,這無形中減少了游戲的幀率表現,特別是一些網游中更是有著數十幀的差距。這在過去獨顯性能不是很強的情況下倒無所謂,但是如今獨顯性能已經來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如果這個成為游戲瓶頸,顯然讓人無法接受,于是顯卡直連成為了今年游戲本的標配。
相比較過去的顯卡直連,如今的筆記本廠商已經尋找到顯卡直連與發熱、功耗等因素保持完美平衡的一種手段,那就是通過多種畫面輸出模式來讓用戶選擇。比如說可以選擇核顯輸出以提升筆記本的功耗,通過顯卡直連提升游戲的性能,以及通過混合模式來保持兩者的平衡,盡管對于游戲本來說功耗不是那么重要,但是這種功能的添加也體現了筆記本廠商的一種誠意,還是值得鼓勵的。
總結——濃烈的觀望情緒,亟待一場復蘇
盡管今年PC行業迎來了不小的變革,但是受制于全球經濟低迷以及礦潮等因素的聯合沖擊,大家對于PC的更新換代意愿并不明顯,市場觀望情緒極其濃厚,此外主要硬件的漲價也讓硬件廠商們獲得了大量的惡評。盡管礦潮已過,但是距離PC市場真正的復蘇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至少從目前來看是這樣的情況。
廠商想要抓住消費者的心,就需要在定價上更具誠意,畢竟高端PC并不是一個生活必需品,在能用就用的思想下,PC銷量不盡如人意也就不足為奇了,換句話說,就連作為日常必需品的手機銷量都遭遇了大幅的下降,更何況更新周期更長的PC硬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