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娛樂 >>正文
鸠山由纪夫:“特朗普式美国”或长期延续,东亚需调整战略共同应对 | 世界观
娛樂16434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 薛凌橋 張東方 林勐男)“未來的美國總統候選人,無論其黨派立場如何,都可能延續特朗普的路線,否則將難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美國政壇風向變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國需要作出改變,調整本國戰略。”
7月3日,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北京清華大學開幕,本屆論壇主題為“共促世界和平與繁榮:共擔、共享、共贏”。開幕式后,圍繞“國際秩序與世界和平”這一主題,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Yukio Hatoyama)作上述發言。發言期間,鳩山還就貿易戰、中日韓合作、中美關系等熱點話題發表看法。

應對“特朗普式美國”,中日韓合作是破局之道
當前,特朗普重返白宮已近半年。鳩山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仍有三年半,但2028年下一屆美國大選后,“特朗普式的美國”執政風格仍有可能延續,因為近幾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都受到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口號的影響。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對此,鳩山觀察到,在特朗普總統第一任期內,美中之間的對立是兩國關系最顯著的變化;而在第二任期,這種變化不再局限于兩國之間,而是影響了全球秩序的根基。因為就連美國的盟友也開始意識到,面對這樣的美國,必須要大幅調整本國的戰略方向。
面對“特朗普式的美國”帶來的挑戰,鳩山認為,日本等東亞國家應擺脫對美依賴,增強戰略自主性。日本應當加強與東亞各國的合作,尤其是加強中日韓三國的合作。
他還指出,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將在韓國舉辦。中日韓三國應當以本次會議為機遇,攜手加強合作。
對于一些日本企業因擔心美國制裁而對與中國企業在海外合作持觀望態度,鳩山指出,不與中國高科技企業開展合作,日本企業將很難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功。他建議,中日可在第三國,如東南亞國家,建立合資企業。此外,日本應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去風險”而非“脫鉤” 東亞應拓展多元市場
當前,美國政府加征關稅對全球各國造成了廣泛影響,引發全球多國抵制。對此,鳩山引用了日本國內的一句俗語 ——“哭鬧的小孩誰也對付不了”。他解釋道,試圖運用邏輯關系和經濟理論說服特朗普是徒勞之舉,各國唯一的選擇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靈活應對。
各國應避免讓特朗普形成這樣一種印象——“只要美國挑起沖突,其他國家就會作出讓步,并向美國提供足量補償。”以日本為例,鳩山表示,其對美出口依賴度越高,其經濟發展就越容易受到制約。因此,日本應逐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這是一種“去風險”。
“減少對美國依賴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對其他國家的出口,而非單純減少對美出口。中日韓三國和歐洲國家都在積極開拓美國以外的市場,這正是開發美國以外市場密集競爭時代的開始。”他補充道。
為盡可能減少美國政府加征關稅的沖擊,鳩山呼吁日本、中國和韓國應加快推動三國自貿區建設,擴大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范圍。
“當今世界,試圖通過單邊手段來強行推行所謂正義與價值觀的做法,正在威脅全球穩定。盡管全球各國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但重要的是要實現相互理解和尊重。”鳩山最后說。(完)
【編輯:劉湃】 ...Tags:
相關文章
東西問|柳華文: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
娛樂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
作者 柳華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當全球人權話語屢屢陷入喧囂與指責,我們是否遺忘了一個樸素真理——通往人類文明的道路不應只有一條。
近日,中國在聯合國人權舞臺上的發聲,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9屆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任何國家都不應將自身模式強加于人。這番發言恰逢今年6月10日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之后,陳旭借此契機,旨在呼吁各方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促進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中新社記者廖攀攝
在變亂交織的國際背景下,這一發言明確對話合作促人權的主張,是對堅持人權普遍性原則與各國國情相結合,積極維護聯合國多邊合作中心地位和權威,有效推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建設性對話、交流與合作的立場重申。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此次發言亦可視為在人權國際保護立場問題上的一次正本清源和守正創新。和平、發展、人權是聯合國改革發展的三大支柱,中國將三者融為一體,在國際人權領域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在宏觀角度和系統論指引下,關注事物的整體聯系及規律。反映到人權觀上,西方國家往往執著于個案和細節上,中國則更注重把握整體觀和大局觀。
不過,筆者看來,不論東西方在具體的文化和制度上差異如何,法治、發展和人權是現代國家發展模式中的三個基本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是人類社會治理的一個基本經驗,它是一個中性詞,無褒無貶。只有良法才能促成善治,才是好的法治。什么是良法善治?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治。法治不能自顧自地發展,只能根據本國實際,與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確保制定出來的法律有可行性,實現立法以及治理的目標。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最好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不能見物不見人。可持續的發展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互動的發展。法治可以鞏固發展經驗,保障和引領可持續發展。
2025年6月5日,廣西南寧市邕江沿岸植被茂密。(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人權是人本思想進化和發展的產物,不能簡單化、口號化。依法推進是人權的基礎和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人權提供條件和保障。一些西方國家政客的做法往往口惠而實不至,將人權作為政治裝點和粉飾。而真正有效的人權發展之路,必然要摒棄這種政治操弄,回歸到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軌道上。
總體來看,人權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基本維度。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討論和考察人權,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環境中,運用整體性思維進行綜合分析。
條條道路通羅馬。對國際社會來說,人權是價值,是理念,是目標。各國通向人權的路徑各異,具體的法治構建、發展戰略和人權保障制度,都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在這方面,美國自我賦權,動輒簡單粗暴地以“有沒有”“好不好”來評價和指責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這是政治化和簡單化的做法,是借人權搞政治操弄,缺少建設性,甚至破壞人權領域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合作的可能性。
回顧歷史,2006年聯合國改革的一個重要成就,是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撤銷因政治對抗嚴重而飽受詬病的人權委員會,新設立追求非政治性、非選擇性、非對抗性的人權理事會。這是國際人權治理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此,美國政府很不滿意,當年就退出了首屆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選舉,展現出我行我素和單邊主義的一貫做派。予取予求、時而加入、時而退出的美國,在今年不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情況下,宣稱與人權理事會“停止聯系”,這是對多邊主義的否定和逆反。
客觀地說,這個世界不存在“救世主”。一個國家的社會繁榮發展,根本上依賴本國人民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發揮聰明才智并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需要通過不斷提升生產力和調整優化生產關系來共同驅動。內因始終是關鍵和決定性力量。正因如此,人權保障本質上屬于國家內部治理范疇,單純依靠他國的援助,無法直接提升一國的發展水平,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其發展面貌并實現人權目標。這也意味著,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應該尊重特定國家和人民求生存、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尊重他們的智慧、勞動和付出。
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重視人、促進人的解放和發展,追求人類團結和進步的思想,在世界各地都是自始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經典理念,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思想的基本信條,被稱為世界性的“黃金規則”。
當今的國際人權法和中國國內法律制度都在倡導全面的、嶄新的人權理念和人權觀。這意味著必須破除阻礙人權發展的陳規陋習,比如重男輕女、歧視特定人群等陳舊的文化觀念和做法。文化傳統有其復雜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如何興利除弊、繼承優秀傳統和文化的課題。整體上說,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和實踐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就,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啟迪、相互借鑒。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遠非同步,差距巨大,常常出現國家間人權對抗的情形。在聯合國這一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多邊舞臺上,東西方的差異、分歧因政治因素可能被放大。西方國家強調公民和政治權利,刻意忽視、貶低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重視。比如,美國至今不承認發展權是一個法律概念,多次在聯合國對發展權相關決議投出反對票。
基于不同的民族特性、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模式,人權領域的東西方文化觀念、主張之間的分歧、爭論和交鋒,現在來看,仍難以消除。意識形態的對壘和政治上的對立,往往是形成國際舞臺上爭議的癥結所在。而在聯合國的體系下,國際人權法構成一個具有法律規范性特征的工作框架。開展基于國際法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團結越來越多的國家,應對人類面臨的種種風險和挑戰,推動形成公平、包容、合理的全球人權治理,在相當程度上能夠避免將人權工具化、武器化等偏頗做法。
2023年11月6日,2023上合組織國家扶貧研修班(江西)開班,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的政府官員在江西一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車間了解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等情況。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深深根植于中國的現實土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也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人權事業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持續探索、總結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實踐。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于和平發展,積極在聯合國框架下,遵循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世界各國務實合作。我們相信,中國通過一如既往地秉持和平、發展、公正、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能夠為應對共同挑戰開辟道路,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人權治理格局,讓全人類共享發展的紅利和人權的保障。(完)
作者簡介: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供圖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亞洲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兼任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世界醫學會社會醫學事務委員會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法年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執行主編。
【編輯:史詞】 ...【娛樂】
閱讀更多芬蘭坦佩雷市中心發生一起持刀傷人事件致數人受傷
娛樂新華社快訊:芬蘭坦佩雷市中心3日發生一起持刀傷人事件,致數人受傷。
【編輯:李潤澤】 ...【娛樂】
閱讀更多2025上半年香港IPO市場回暖 上市申請宗數逾200宗
娛樂中新社香港7月3日電 (記者 戴小橦)畢馬威3日表示,根據最新發表的《中國內地與香港IPO市場2025年度中期回顧》,香港IPO市場在2025年上半年錄得自2021年以來最強勁的表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19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
畢馬威表示,香港IPO市場于2025年上半年強勢反彈,共錄得42宗新股上市,集資額達1071億港元,按年分別升40%及700%。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19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較2024年12月31日的86宗增長逾一倍,而其中主板上市申請宗數達破紀錄的210宗。
畢馬威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表示,香港資本市場近年更趨多元化,吸引大量高科技及生物科技企業來香港上市,成為香港IPO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
畢馬威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組主管合伙人劉大昌表示,2025年下半年香港IPO市場有望持續增長,預計全年IPO數量將錄得逾100宗,集資額超過2000億港元,若大型項目順利推進,更有望挑戰2500億港元。(完) 【編輯:惠小東】 ...
【娛樂】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小米13 Ultra與小米平板6或已完成入網手續 分別支持90W和67W充電
- 騰勢與帝瓦雷達成合作 電動汽車也要追求極致音效
- Rokid發布Rokid Max AR眼鏡 提供215寸寬幅觀影體驗
- AMD Radeon 780M處理器性能曝光:力拼GTX 1650
- 諾基亞將發布旗艦手機Nokia Magic Max,搭載第二代驍龍8
- 北京發放8000元購車補貼 可買保時捷、BBA等品牌!
- AMD Radeon 780M處理器性能曝光:力拼GTX 1650
- 最高價值8萬元 極氪001開啟優惠模式!
- 電驅與電池實現突破 寶馬公布未來電動汽車計劃!
- 將推出智能手表?比亞迪回應:屬實 4月份上市
- iPhone 17 Air電池容量曝光,可能連3000mAh都不到
- 不纏毛、能貼邊、避障強,石頭P20要當新一代國民爆款神機!
- 什么?蔚來新款5566,依舊沒有交流慢充口?
- 尼康和索尼發力視頻機 Z6 III與A7M4的CMOS轉戰視頻領域PK
- 2025 P&E 尼康Z5II、Z 35 1.2現場體驗
- 夠高端!小米15S Pro真機曝光,龍鱗纖維后蓋搭配玄戒標識閃光燈
- 2025年前18周8000元以上手機銷量排行:前十排名華為獨占7款
- 2025 P&E展,唯卓仕三款新鏡頭亮相
- 神牛V100熱靴閃光燈亮相2025 P&E,100Ws大功率
- 硬剛小米SU7?新款小鵬P7曝光,預計售價30萬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