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熱點 >>正文
2025华彬传奇冠军赛基斯·霍恩夺冠
熱點4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2025華彬傳奇冠軍賽6日晚在北京落下帷幕。經過三天激烈爭奪,南非球手基斯·霍恩憑借-12桿(68-68-68)的穩定發揮,贏得職業生涯第二場歐巡傳奇巡回賽勝利。
華彬高爾夫俱樂部會員楊樂捧起業余組別冠軍獎杯,同時與英格蘭球手西蒙·格里夫斯搭檔,以前兩輪-21桿的優異成績贏得團隊冠軍。
面對球場決賽輪的高溫與挑戰,基斯·霍恩展現出較強的控場能力和心理素質,將總成績鎖定在-12桿,以一桿優勢取得冠軍。“我不是那種盯著領先榜的人,這次我給自己設定了-14桿的目標,然后就是專注于比賽。我現在心態和年輕時完全不同,以前我會逼自己打得完美,但那反而更容易出錯。”復盤比賽策略,霍恩坦言經驗是取勝關鍵。
對于本周參與配對賽的中國國青隊小將們,霍恩也給出了高度評價:“他們很有天賦,也非常謙遜,更重要的是他們真的熱愛高爾夫。只要堅持訓練,享受比賽,成功自然會隨之而來。”

職業較量之外,業余組的冠軍爭奪同樣激烈,主場作戰的華彬高爾夫俱樂部會員楊樂以三輪成績112分贏得勝利。同時,他還與格里夫斯憑借前兩輪的-21桿戰績贏得團隊賽冠軍。
“能夠在主場拿下業余冠軍和團隊冠軍獎杯真的非常開心,我同組的職業球員特別出色,跟他一起比賽我享受其中。同樣,我非常熱愛高爾夫,獎杯是對我這些年努力與付出的最好證明。”楊樂在賽后說道。
在本屆賽事中,國青隊的小球員們同組傳奇冠軍,近距離學習他們的經驗與賽場智慧。山東姑娘李夢涵決賽輪打得非常出色,以64桿刷新個人高爾夫生涯的最佳單輪成績紀錄,三輪累計117分成為國青隊表現最佳的球員。
“以前雖然也打過單輪8鳥,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打出無柏忌8鳥的干凈成績,真的非常開心。跟傳奇冠軍同組也學到很多,他們的短桿與比賽節奏真的非常棒,很感謝中高協和華彬能夠給我們這樣的參賽機會。”李夢涵說道。
比賽結束后,國青隊將繼續在華彬生態園進行集訓。賽事主辦方表示,將持續依托全球頂級球場與賽事資源,為中國高爾夫國家青年隊提供訓練保障與寶貴的參賽機會,繼續堅持讓高爾夫走進全民與青少年,在中高協領導下以務實行動推動中國高爾夫發展。(完)
【編輯:惠小東】 ...Tags:
上一篇:曼城爆冷出局 國米慘遭淘汰
下一篇:內地向澳門供電負荷創歷史新高
相關文章
佛山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39.57億元助黔東南發展
熱點中新網佛山7月2日電 (記者 程景偉)據廣東省佛山市政府消息,佛山市黨政代表團6月30日至7月1日赴貴州省黔東南州考察,兩地舉行佛山市-黔東南州東西部協作黨政聯席會議。會上舉行了2025年東西部協作產業項目簽約儀式,佛山市向黔東南州捐贈一批抗洪救災物資。
據介紹,自2021年兩市州建立東西部協作關系以來,佛山累計派出干部、教師、醫生等人才1883人次,投入財政援助資金39.57億元,社會捐贈資金3.95億元,組織村級、學校、醫院結對814對。
兩地協作實施項目1485個,新增引導落地投產企業533家,幫助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約34萬人次,采購及助銷黔東南州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總額超140億元,為黔東南州高質量發展注入佛山力量。
考察期間,佛山市黨政代表團深入黎平縣肇興侗寨、佛山-黔東南東西部協作產業園、臺江縣“村BA”籃球賽事基地、臺江縣鱘鰉魚三產融合產業園、臺江縣民族中學、臺江縣民族中醫院等地,實地考察產業協作、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組團式”教育醫療幫扶等情況。
佛山市委書記唐屹峰表示,希望佛山與黔東南攜手強化產業協作,依托佛山工業基礎,推動黔東南特色食品、民族醫藥、文旅康養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強化消費協作,用好大灣區各類展銷平臺,做好農特產品、文化旅游供需對接,推動“黔貨出山”“粵客游黔”。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黔東南州委書記李建,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湯越強參加有關活動。李建希望,兩地進一步深化協作,繼續推進產業、消費、民生、人才等重點領域協作;加強資源精深加工、民族醫藥和民族特色食品、旅游、生態農業等領域合作。(完) 【編輯:付子豪】 ...
【熱點】
閱讀更多東西問丨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熱點中新社天津6月29日電 題: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專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余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
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馬氏相聲”的風格脈絡、天津與相聲的雙向滋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之道,以及相聲“出海”的現實可能等話題,分享他幾十年舞臺經驗與文化思考。
視頻:【東西問】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氏相聲”有何特點?
馬志明:“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
“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于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咸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里,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我寫的《糾紛》這段相聲,就是個典型例子。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我前往治安派出所探望幾個和我相熟的民警,正好撞見兩個因為唾沫星子起了爭執的小伙子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最后被勸進屋冷靜。警察說:“你們先歇歇。”一頓茶水、一點時間,兩人也就各退一步了。
我當時在旁邊觀察,回家后一口氣把這個場景寫下來作為初稿。我將吐唾沫改成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軋了對方的腳,后來幾番改寫,又到街頭體驗更多真實的爭執語言,設計角色的聲音差異——一個細聲尖氣,一個粗聲大嗓,又融合警察調解的智慧語言,才形成了今天觀眾熟知的《糾紛》。
馬志明(左一)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天津這座城市滋養了相聲?相聲又如何塑造了天津的文化氣質?
馬志明:天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與海河文化的交融地,五方雜處,語言豐富,人又愛“找樂”。我父親馬三立常說,他這一輩子堅持在天津演出,就是因為天津觀眾懂相聲、愛相聲,是“知音”。
觀眾的存在,促進了相聲的發展,也塑造了天津的語言生態。天津人說話幽默,飯桌上、課堂上都能“順嘴來一段”。這種文化氛圍,既是“熏”出來的,也是一代代演員、觀眾共同“磨”出來的。
過去很多觀眾不是來聽新段子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聽“馬家的老活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觀眾姜大爺,我父親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來,姜大爺80多歲時還讓孫子推著車到劇院聽我父親說相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買票與被取悅”的關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
2017年2月11日,被譽為“天津第一茶館”的百年謙祥益文苑客座滿堂,許多市民及游客到此喝茶,聽相聲,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綢緞老店謙祥益原址上建成的謙祥益文苑,有著“天津第一茶館”之稱,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
馬志明: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二十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現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三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
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于“抖”多少個包袱,而在于“包”得巧不巧。“包袱”得有鋪墊、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面,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后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
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里塞,吃著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面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比如《五味俱全》,既保留了傳統相聲一貫講究的結構完整、節奏清晰和包袱設計的層層遞進,也加入了許多超出現實邏輯的幻想情節——五味大俠登上珠穆朗瑪峰、與“四大魔頭”斗法、將大鹽坨子一腳踢進太平洋,引出“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這一荒誕設定。
這種充滿想象的段子在當時的相聲舞臺上幾乎沒有先例,很多人說它像“相聲里的漫威”。這個段子當時得到我父親馬三立的高度認可,他說“這段子將來我也想說”,還把戴了一輩子、刻著他名字的金戒指送給我以示鼓勵。
中新社記者:相聲的幽默邏輯能否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
馬志明: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子上講,幽默是共通的。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兩者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制造意外與笑點”。
但區別也很明顯。日本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沖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聽似聊天,實為表演”。
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我們的小劇場里。他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他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系、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
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比如家庭關系、代際沖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著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么“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中新社記者:相聲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煥發新生?
馬志明:當今時代對相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段子不能變成“博物館里的文物”,也不能只靠“情懷”吃飯。相聲演員不能怕“改”,但也不能亂“改”。
一方面要“守”,守住基本功,守住語言邏輯,守住“說學逗唱”的根本;另一方面也要“變”,要會用現代的媒介語言、掌握跨界的創作方式。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京劇演員王珮瑜合作《文圖會》。原本我以為相聲和京劇是兩條路,但沒想到這兩門傳統藝術合在一起,在舞臺上有一種出人意料的契合感。
這場演出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從加拿大飛回來的。這讓我特別感慨:相聲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北方的笑事兒”。有南方觀眾跟我說,雖然有些典故不熟,但聽著別致、新鮮,還很“解渴”。
2013年8月4日,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臺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啟幕,京劇界、曲藝界聯袂演出墨殼原態舞臺劇《烏盆記》,“少馬爺”馬志明(左一)親自掛帥飾演劇中人物,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津門藝文原生態。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這類“跨界”,不是“為了混搭而混搭”,也不是追趕潮流,而是真正試圖探索傳統藝術的新邊界。你得先守住相聲的表演基礎、舞臺邏輯,再去嘗試與別的藝術門類合作,才能做到“合”而不“雜”。
最后,我希望觀眾們笑口常開、一順百順、多聽相聲。只要相聲還有人愛聽,它就能在新時代“活下去、火下去、傳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馬志明。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相聲泰斗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
馬志明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說相聲,1986年由相聲大師侯寶林代拉收為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自幼打下堅實相聲功底,深得“馬氏相聲”真髓,不僅繼承其父馬三立的文哏表演,更將武技融入相聲表演之中。代表作有《大保鏢》《報菜名》《數來寶》《歪唱太平歌詞》《糾紛》《夜來麻將聲》《核桃酥》《論拳》等。
【編輯:胡寒笑】 ...【熱點】
閱讀更多廣東河源上半年供港澳活豬逾14萬頭 同比增4.2%
熱點中新社廣東河源7月3日電 (張璐)據廣州海關所屬河源海關3日消息,2025年上半年,廣東河源市供往香港、澳門活豬達14.83萬頭,同比增長4.2%,占內地供港澳活豬數量約20%。
河源市是供港澳活豬的重要產區,已連續20余年實現質量安全零事故。為保障港澳同胞“舌尖上的美味”,河源海關構建綠色通道保新鮮,開通“7×24小時”預約通關,實施“提前申報、即查即放”模式,確保活豬從出欄到港澳市場全程不超過20小時。
據悉,河源海關為保障供港澳活豬通關“零延時”,運用“供港澳活豬檢疫監管信息化應用”模式,通過遠程監裝技術,實時監控活豬的狀態和檢疫操作細節,讓載滿活豬的運輸車隊當天從豬場駛出,次日早上可達港澳市場。目前,河源市已有120批4800頭活豬采用遠程新模式監裝。(完)
【編輯:劉歡】 ...【熱點】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一加13T手機外觀曝光:小屏旗艦,與谷歌Pixel類似
- 雷神發布新一代AI智能眼鏡:深度融合DeepSeek等模型,重量僅39克
- 曝華為Pura 80系列5月發布,搭載麒麟9020,首發國產1英寸主攝
- 斷供!關稅大棒下,捷豹路虎“暫停”車輛對美出口
- 換殼換出實力 佳能EOS R50 V只要4799元起
- 全畫幅,F1.2大光圈,自動對焦,國產鏡頭又發威了
- 出遠門不用再讓寶寶看家了 12306上線寵物托運功能
- 用AI重構辦公場景,Newline新品引領智能協作新紀元
- 特斯拉上海工廠放假?網友:Model Y訂單不及預期
- 2024年中國銷量下降近1/3!保時捷也忍不住了,爆與國內頭部智駕合作
- 上海市黃浦港澳聯會煥新:從“雙城聯動”到“三地共融”
- 為什么每個人的頭發都有“旋”?“兩個旋”真的更聰明?
- “南瓜尖”被網友“封神”,到底神不神? 來聽聽營養科專家怎么說
- 這種水果很貴,雖然好吃但營養價值一般,熱量還很高……
- 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秘書長:從三方面助澳門發揮“精準聯系人”角色
- 體育中考改革觀察:中考體測為啥改?改了啥?
- 青海省首屆西北五省街舞公開賽開賽
- “影”領夏日!超60部佳片來襲,暑期觀影指南請查收→
- 中國游客腳步慢下來了,更愿意為美好生活付費
- 青海大通:西北民歌花兒唱響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