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休閑 >>正文
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防汛防台风及地质灾害救灾 争分夺秒抢险救援
休閑284人已圍觀
簡介
央視網消息:我國西南、華北部分地區出現了強降雨天氣,造成交通受阻、人員被困等情況。對此,各地各部門積極應對,爭分奪秒展開搶險救援。
受臺風“丹娜絲”影響,從9日凌晨開始,福建寧德多地出現強降雨天氣。據統計,截至9日6時,寧德共有5個縣(市、區)26個鄉鎮24小時累計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出現在漳灣鎮,達155.5毫米。受此影響,漳灣鎮多處出現積水內澇,相關部門緊急開展搶險工作。
受臺風“丹娜絲”影響,浙江臺州三門縣大橫渡村的多名村民8日在山中遇暴雨漲水,被困山中無法返回,而此時,河水還在不斷上漲。危急時刻,兩名消防員在穿戴防護裝備后,立即駕駛橡皮艇前往河對岸,拋出救援繩,搭建起救援通道。經過接力救援,7名被困人員全部脫困,所幸身體均無大礙。
這兩天,我國西南地區多地也遭遇了大范圍強降雨天氣。從7月8日7時開始到9日7時,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和鎮雄縣普降暴雨,其中,威信縣最大降水量達227.8毫米。據初步統計,截至9日7時,威信縣道路坍塌受損200余處、交通中斷40余處、房屋被淹150余戶。當地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搶險救援。
8日晚到9日清晨,貴州遵義習水縣遭遇強降雨襲擊,導致縣城多處低洼地帶積水嚴重,道路被淹、房屋進水,多名群眾被困。當地消防部門展開救援,但因部分地區通道狹窄,舟艇無法通行,消防人員將繩索系在身上,涉水進入民房展開搜救。
經過仔細搜尋,消防人員在房屋二樓發現7名被困人員,其中包括一名行動不便的老人。在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后,消防人員將老人背出,并轉移至安全地帶,隨后又陸續將其余被困人員救出。
重慶也受到強降雨的影響。在大渡口區鋼花路紅樓醫院附近,消防人員發現一名摩托車騎手被困水中,有被沖走的危險。經過救援,該男子被轉移至安全地帶。據介紹,目前,大渡口區消防救援局共處置相關警情16起,出動130余人次參與救援工作。
四川宜賓:多地遭遇強降雨 緊急救援轉移被困群眾
7月8日19時至7月9日9時,四川省宜賓市局部出現大暴雨天氣,部分地區中雨到小雨。9日上午,宜賓市氣象臺將暴雨藍色預警升級為暴雨黃色預警。長寧縣、江安縣、高縣等地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強降雨導致多人被困,當地全力組織救援。
在宜賓珙縣上羅鎮,街道積水已經有一米多深,部分地方積水已淹沒一樓,有不少群眾被困,救援人員在齊腰深的積水中采取接力方式轉移被困群眾。在一樓淹沒區域,消防救援人員通過架設爬梯,將被困在二樓的群眾轉移至橡皮艇,送往安全區域。強降雨還導致珙縣曹營鎮、羅渡苗族鄉等地出現大范圍停電,部分道路因積水無法通行,通信出現異常。
截至9日14時,當地降雨已停,正在有序組織清淤和災情核查。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1.5億元資金支持6省份防汛防臺及地質災害救災
7月9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1.5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重點支持浙江、福建、四川、重慶、西藏、甘肅6省(區、市)開展災害應急搶險救援和受災群眾救助工作,統籌做好搜救轉移安置受災人員、排危除險等應急處置、次生災害隱患排查、倒損民房修復等工作。 【編輯:胡寒笑】 ...
Tags:
相關文章
東西問|柳華文: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
休閑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
作者 柳華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當全球人權話語屢屢陷入喧囂與指責,我們是否遺忘了一個樸素真理——通往人類文明的道路不應只有一條。
近日,中國在聯合國人權舞臺上的發聲,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9屆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任何國家都不應將自身模式強加于人。這番發言恰逢今年6月10日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之后,陳旭借此契機,旨在呼吁各方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促進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中新社記者廖攀攝
在變亂交織的國際背景下,這一發言明確對話合作促人權的主張,是對堅持人權普遍性原則與各國國情相結合,積極維護聯合國多邊合作中心地位和權威,有效推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建設性對話、交流與合作的立場重申。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此次發言亦可視為在人權國際保護立場問題上的一次正本清源和守正創新。和平、發展、人權是聯合國改革發展的三大支柱,中國將三者融為一體,在國際人權領域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在宏觀角度和系統論指引下,關注事物的整體聯系及規律。反映到人權觀上,西方國家往往執著于個案和細節上,中國則更注重把握整體觀和大局觀。
不過,筆者看來,不論東西方在具體的文化和制度上差異如何,法治、發展和人權是現代國家發展模式中的三個基本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是人類社會治理的一個基本經驗,它是一個中性詞,無褒無貶。只有良法才能促成善治,才是好的法治。什么是良法善治?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治。法治不能自顧自地發展,只能根據本國實際,與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確保制定出來的法律有可行性,實現立法以及治理的目標。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最好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不能見物不見人。可持續的發展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互動的發展。法治可以鞏固發展經驗,保障和引領可持續發展。
2025年6月5日,廣西南寧市邕江沿岸植被茂密。(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人權是人本思想進化和發展的產物,不能簡單化、口號化。依法推進是人權的基礎和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人權提供條件和保障。一些西方國家政客的做法往往口惠而實不至,將人權作為政治裝點和粉飾。而真正有效的人權發展之路,必然要摒棄這種政治操弄,回歸到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軌道上。
總體來看,人權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基本維度。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討論和考察人權,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環境中,運用整體性思維進行綜合分析。
條條道路通羅馬。對國際社會來說,人權是價值,是理念,是目標。各國通向人權的路徑各異,具體的法治構建、發展戰略和人權保障制度,都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在這方面,美國自我賦權,動輒簡單粗暴地以“有沒有”“好不好”來評價和指責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這是政治化和簡單化的做法,是借人權搞政治操弄,缺少建設性,甚至破壞人權領域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合作的可能性。
回顧歷史,2006年聯合國改革的一個重要成就,是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撤銷因政治對抗嚴重而飽受詬病的人權委員會,新設立追求非政治性、非選擇性、非對抗性的人權理事會。這是國際人權治理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此,美國政府很不滿意,當年就退出了首屆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選舉,展現出我行我素和單邊主義的一貫做派。予取予求、時而加入、時而退出的美國,在今年不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情況下,宣稱與人權理事會“停止聯系”,這是對多邊主義的否定和逆反。
客觀地說,這個世界不存在“救世主”。一個國家的社會繁榮發展,根本上依賴本國人民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發揮聰明才智并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需要通過不斷提升生產力和調整優化生產關系來共同驅動。內因始終是關鍵和決定性力量。正因如此,人權保障本質上屬于國家內部治理范疇,單純依靠他國的援助,無法直接提升一國的發展水平,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其發展面貌并實現人權目標。這也意味著,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應該尊重特定國家和人民求生存、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尊重他們的智慧、勞動和付出。
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重視人、促進人的解放和發展,追求人類團結和進步的思想,在世界各地都是自始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經典理念,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思想的基本信條,被稱為世界性的“黃金規則”。
當今的國際人權法和中國國內法律制度都在倡導全面的、嶄新的人權理念和人權觀。這意味著必須破除阻礙人權發展的陳規陋習,比如重男輕女、歧視特定人群等陳舊的文化觀念和做法。文化傳統有其復雜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如何興利除弊、繼承優秀傳統和文化的課題。整體上說,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和實踐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就,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啟迪、相互借鑒。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遠非同步,差距巨大,常常出現國家間人權對抗的情形。在聯合國這一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多邊舞臺上,東西方的差異、分歧因政治因素可能被放大。西方國家強調公民和政治權利,刻意忽視、貶低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重視。比如,美國至今不承認發展權是一個法律概念,多次在聯合國對發展權相關決議投出反對票。
基于不同的民族特性、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模式,人權領域的東西方文化觀念、主張之間的分歧、爭論和交鋒,現在來看,仍難以消除。意識形態的對壘和政治上的對立,往往是形成國際舞臺上爭議的癥結所在。而在聯合國的體系下,國際人權法構成一個具有法律規范性特征的工作框架。開展基于國際法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團結越來越多的國家,應對人類面臨的種種風險和挑戰,推動形成公平、包容、合理的全球人權治理,在相當程度上能夠避免將人權工具化、武器化等偏頗做法。
2023年11月6日,2023上合組織國家扶貧研修班(江西)開班,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的政府官員在江西一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車間了解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等情況。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深深根植于中國的現實土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也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人權事業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持續探索、總結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實踐。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于和平發展,積極在聯合國框架下,遵循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世界各國務實合作。我們相信,中國通過一如既往地秉持和平、發展、公正、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能夠為應對共同挑戰開辟道路,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人權治理格局,讓全人類共享發展的紅利和人權的保障。(完)
作者簡介: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供圖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亞洲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兼任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世界醫學會社會醫學事務委員會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法年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執行主編。
【編輯:史詞】 ...【休閑】
閱讀更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的意見》
休閑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態化推進機制作出部署。
《意見》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發揮“高效辦成一件事”牽引作用,推動重點事項清單管理和常態化實施,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加強部門協同和服務集成,帶動政府治理能力整體提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和群眾獲得感,助力高質量發展。
《意見》提出4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加強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明確經營主體和個人全生命周期重點事項總體清單,發布年度重點事項清單,鼓勵探索建立特色事項清單。二是推動重點事項常態化實施,優化重點事項業務流程,統籌線上辦事系統建設,提升線下辦事服務能力,加大政務數據共享力度,探索開展“人工智能+政務服務”,注重用戶體驗和評價反饋。三是拓展“高效辦成一件事”應用領域,推進“一類事”服務集成化,提升綜合監管質效,提高政務運行效能。四是強化組織實施,加強行業指導和跨部門協同,注重省級統籌和基層創新,完善制度和標準體系,做好業務指導和宣傳引導。
《意見》指出,堅持集約高效、整體規劃,加強資產調劑共享,避免低效閑置、鋪張浪費,堅決防治和糾正政務服務中的“面子工程”。強化統籌規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在政務服務領域應用。持續完善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強化有關業務系統集約整合和互聯互通,提高安全防護能力水平。
《意見》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本行業本領域重點事項統籌協調,強化條塊聯動,實現涉及本行業本領域的“一件事”標準統一、業務協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統籌推進本地區“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明確部門分工,加強綜合協調,強化跟蹤督辦和創新激勵。注重發揮市縣級政務服務管理部門直接服務企業和群眾的優勢,創造性推動重點事項在基層一線落地見效。 【編輯:張子怡】 ...
【休閑】
閱讀更多浙江舉辦“AI+農業”專場對接會 提速智慧農業發展
休閑中新網杭州7月8日電(藍伊旎)“農業發展高度依賴經驗,具有涉及因素多、受天氣影響大、勞動強度高等特點,而這也正是AI大顯身手的廣闊空間。”7月8日,浙江省“十鏈百場萬企”系列對接活動之人工智能賦能農業科技創新專場活動在杭州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在活動中表示。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聯合主辦,以“數智興農 共創未來”為主題,旨在深化產業鏈上下游精準對接,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助力浙江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活動現場。 主辦方 供圖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全面賦能制造業、農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生產領域帶來變革力量。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勞紅武表示,人工智能正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從經驗主導向數據驅動轉型,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
活動現場,趙春江從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出發,深入剖析了AI在生命科學與智能育種、病蟲害識別、農林業大模型、農業機器人及無人農場系統等六大智慧農林業應用場景。他認為,AI在生物育種、病蟲害智能識別與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深化應用,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國農林業病蟲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每年因診斷延誤或誤判導致的糧食損失近500億斤,經濟作物損失達350多億斤。”趙春江以病蟲害識別為例表示,傳統人工識別方法存在速度慢、主觀性強、準確率不高等局限,而基于深度學習和病蟲害圖像大數據的技術,則為實現快速、準確、無損的檢測和識別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手段。
活動期間還進行了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應用場景技術需求與供給發布。此外,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與海康威視、新華三、百圖生科(北京)、托普云農簽署合作協議,將圍繞技術研發、項目平臺共建以及協同創新,推動數字興農成果加速轉化。
現場,浙江省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中心副主任管孝鋒對浙江省《智慧農業引領區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年)》進行詳細講解。
“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將帶來巨大變革。”浙江省經信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婁萬總表示,未來浙江將加快推動核心技術攻關與場景應用落地,助力“AI+農業”創新發展,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完)
【編輯:曹子健】 ...【休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中考落幕 高考志愿填報啟動
-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丨劉影:扎根鄉土 三產融合繪新景
- 山西印發實施意見進一步全面推進公證工作改革發展
- 跨黃河 穿云海
- 長圖丨@高校畢業生,請收好這份求職錦囊
-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丨劉影:扎根鄉土 三產融合繪新景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西主場活動啟幕
- 大同市云岡區西韓嶺鄉南村的蝶變
- 麥子大收割
- 逐夢·高招零距離丨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折疊屏iPhone又有新動向:48MP雙攝,尺寸更像iPad mini
- 消息稱華為正在測試eSIM手機,實體手機卡或被淘汰,邁入eSIM時代
- vivo線下導購培訓意外曝光X Fold5價格,7999元買驍龍8 Gen3
- 長城混動重卡上市,比純燃油貴10多萬,能回本嗎?
- 戴上是智能手環,摘下是智能音箱 小米手環多功能桌搭曝光
- 小米MIX Flip2新增AI定制萌寵鎖屏,這也太萌了吧!
- Insta360也搞生態系統 推出無線迷你麥克風Mic Air
- AMD新款APU曝光:Zen 5架構翻新,AI性能更強
- 車型陣容翻倍,比亞迪計劃截至明年在英國再推出6款車型
- 知道自己散熱太差了?曝蘋果iPhone 17 Pro將采用均熱板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