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綜合 >>正文
尼康或将发布135mm F1.8 Plena高端定焦镜头 主打焦外散景表现
綜合834人已圍觀
簡介近期,尼康已發布官宣聲明,他們將在9月27日發布一個全新的Plena品牌產品,根據尼康預熱信息和鏡頭路線圖來看,這款產品大概率會是主打高端市場的Nikkor 135mm f/1.8 Plena定焦鏡頭 ...
近期,尼康已發布官宣聲明,他們將在9月27日發布一個全新的Plena品牌產品,根據尼康預熱信息和鏡頭路線圖來看,這款產品大概率會是主打高端市場的Nikkor 135mm f/1.8 Plena定焦鏡頭,不過屆時可能只是官宣研發,離正式上市還有一段時間。
目前已知,這顆定焦鏡頭采用了14組16片的光學結構,鏡頭口徑為82mm,Plena品牌主打的特點是平滑的散景焦外表現,焦外沒有明顯的洋蔥圈或貓眼等現象。不過這顆定焦并不會像尼康之前的135mm DC定焦與105mm DC定焦那樣配備專門的實體焦外控制按鍵。
除了Plena外,尼康目前還有一款主打超廣大光圈的Noct品牌,旗下的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也是目前在售的消費級無反鏡頭相機中,光圈最大的產品,由此可見未來尼康的高端鏡頭不僅會在光學素質上進行堆料,同時也會用不同的品牌命名來定義各系列的主打亮點。
Tags:
相關文章
東西問|李嵬:中英教育合作如何“雙向奔赴”?
綜合中新社倫敦6月30日電 題:中英教育合作如何“雙向奔赴”?
——專訪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李嵬
作者 歐陽開宇 卞雨晨
中英兩國在教育領域各具特色、各有所長。近年來,雙方合作培養了許多人才,他們不僅是推動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生力軍,更是聯通中英友好的橋梁紐帶。中新社“東西問”近日采訪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李嵬,講述中英教育合作如何“雙向奔赴”。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英教育合作的現狀和趨勢?
李嵬:目前,在英中國留學人員已超20萬。過去十年到中國參加學習和實習項目的英國學生累計近7萬人。中英本科以上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達200多個。從我們學院參與的項目看,“中文培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和“中英伙伴學校交流計劃”等,受到兩國師生一致好評。
我認為,中英教育合作以多層次、寬領域為導向,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中英教育合作是務實的互補性韌性合作。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雙方更應利用民間紐帶,深化校際合作、城市間教育伙伴關系。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日,中英/北愛教育合作論壇在貝爾法斯特市奧斯特大學舉行。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在促進中英學生雙向流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機遇是什么?
李嵬:今年4月,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再度攜手英國大學聯盟國際部(Universities UK International)和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組織英國13所大學校長訪華團,到中國實地走訪多所高校、政府機構與科研機構,與企業雇主、招聘及留學機構、留英校友等進行座談交流,對中英教育合作,尤其是促進學生雙向流動方面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英國官方的一些政策影響了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國際學生的選擇,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其他交流項目。英國學費(大學和私立中小學)連年上漲,疊加通脹。加上英鎊和人民幣匯率變化,不僅影響留學預算,增添留學負擔,而且凸顯留學投入與留學生回國就業薪資預期的性價比矛盾。
但同時,英國名校的中國留學生報名人數仍在不斷增加。中英兩國在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數字經濟、創意產業等領域正在加深合作,將培養更多人才。此外,兩國在開展短期交流、暑期學校、企業實習等“微留學”模式的交流合作方面,還有很多新的機遇。
中英教育雙向交流的挑戰多源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但機遇則根植于雙方教育資源的互補性和產業需求的增長。未來需通過政策靈活性、合作模式創新和文化理解深化,將挑戰轉化為雙方合作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中新社記者:怎樣通過教育和文化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對方國家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李嵬:語言交流方面的障礙是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文化差異。作為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從教育體系銜接、文化認知提升、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等多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適應留學國的學習、生活和文化環境,讓他們有更好的留學體驗。中國已有很多學校和留學中介機構開設英國教育文化導論課和學術英語等課程,幫助學生適應小組討論、論文寫作等教學方式、課堂互動習慣,及考試評價體系。
在此基礎上,還有更多可以開發的課程,比如社會習俗、學術文化,以及生活實用技能及法律常識等。留學生自己的社團也應當多組織些文化比較沙龍之類的活動,讓留學生分享個人經歷和真實案例。
中新社記者: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豐富教育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選擇?
李嵬: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全球教育生態,為中英教育合作提供突破時空限制、創新協作模式的契機。中英雙方正攜手利用在科技與教育領域的優勢,深化合作,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學習體系。如倫敦大學學院已和清華大學等合作開拓雙語“慕課”,聚焦人工智能、低碳經濟等前沿領域。
應該有更多教育機構能投入設計模塊化微證書課程,讓學生靈活組合中英課程獲取專業認證。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跨國實驗共享平臺,如3D解剖模型,模擬考古等。開發行業仿真系統,培養跨境商業實戰能力。
目前已有些中英兩國大學聯合建立的數字化教學平臺,正在支持中英學生聯合組隊完成課題,例如:曼徹斯特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協作設計“智慧城市交通方案”、愛丁堡藝術學院與中國美院聯合創作數字媒體作品等。
當地時間2024年9月6日,“未來·觀”中英青年數字創意文化交流與國際展覽在倫敦啟動。該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主辦,是推動中英青年數字文化交流與共創,助力中國數字文化出海的國際平臺。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從您的專業角度看,中英之間可以開展哪些有針對性的教育合作項目,來提升兩國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李嵬:我是研究雙語教育的,也涉及到跨文化交流。從這一角度講,中英雙方有許多可以合作開發的機會。比如建立“學科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LIL)教師聯合培訓和教案開源平臺。我認為,“學科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和其他教育理念相比更有優勢,因為它既可以提高語言能力,深化內容理解,同時又能增強學習動機,培養綜合能力。學生在真實的學科語境中使用語言,語言學習更加自然、有效。而通過語言學習學科內容,學生可從多角度理解知識。學科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CLIL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意識方面也有特別優勢,非常適合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準備。
中英雙方教育機構之間還可利用各自優勢建立跨境行業微實習(Micro-internship)平臺,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專業+文化”三維能力,更可塑造具有全球雇主需要的“glocal”(全球本土化)人才,直接提升在中英跨國企業、國際組織中的就業成功率。
當地時間2024年10月17日,紀錄片《你好 大灣區》全球融媒傳播啟動儀式在倫敦舉辦。該片講述英國高校學生前往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大學生一起開展研學活動,用當代年輕人的視角感知中國文化。 中新社發 楊浩鵬 攝
中新社記者:對于有意向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以及想到中國交流學習的英國學生,您對他們在學業規劃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有何建議?
李嵬:對計劃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提高學術銜接策略的意識非常重要。同學們要提前適應英式教學,熟悉小組討論、批判性思維、文獻引用規范。在學業規劃上多利用就業導向資源,比如Bright Network之類的實習求職網站,找機會增加本地工作經驗。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主動突破社交圈層,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接觸,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讀歷史、政治、哲學方面的書籍。還有一點同樣重要,那就是應該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識。
對于英國赴華留學生,同樣應該增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價值觀及其歷史成因。到中國后多找機會走訪大城市之外的地方,接觸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語言能力,而且對中國多語言、多民族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環境,會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
中英兩國留學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留學經歷轉化為個人競爭優勢,成為真正具備“雙文化智商”(Bicultural Intelligence)的國際人才。(完)
受訪者簡介:
李嵬。受訪者供圖
李嵬,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曾任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倫敦伯克貝克大學科研及研究生副校長。自2021年以來任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部主任、QS教育專業連續12年排名世界第一的教育學院院長。他的學術研究包括雙語兒童語言和認知發展及障礙、雙語和多語人才的語言加工和語言學習、語言教育政策等。
【編輯:胡寒笑】 ...【綜合】
閱讀更多駐澳大利亞大使肖千:中澳是友非敵,這從來不應成為問題
綜合中新網悉尼6月30日電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肖千30日在澳主流媒體《澳人報》評論版發表題為《中澳是友非敵,這不應是個問題》的署名文章,嚴正駁斥部分國家翻炒所謂“中國威脅論”,并表示中方愿同澳方一道努力,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文章表示,近期,部分國家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七國集團峰會、北約峰會等場合翻炒所謂“中國威脅論”,決定大幅提升國防開支,甚至還煽動澳大利亞跟隨。這些言行充斥著冷戰思維,明目張膽制造分裂,挑動全球軍備競賽,威脅世界和平穩定。大幅提高軍費極大增加了相關國家財政負擔,損害各國提振經濟、改善民生的努力,讓本就使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更加舉步維艱。
文章強調,中國歷來都是世界和平的堅定支持者、維護者和推動者。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帶去的只有絲綢、瓷器、貿易和友誼。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70多年來,中國從未主動挑起一場戰爭,從未侵占別國一寸土地。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的大國,更是核武器國家中唯一一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始終不渝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國防開支占比僅為GDP的1.5%,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文章稱,中澳互為重要經貿伙伴,兩國經濟結構高度互補。澳豐富的能礦資源、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等,在中國找到了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中國的工業制成品質優價廉,增加了澳購買力,豐富了澳民眾生活。中澳兩國社會制度不同,對部分問題看法可能有分歧。但兩國沒有歷史恩怨糾纏,沒有根本利益沖突。“我們共同分享同一條貿易航線,沒有誰比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更希望維護海上航線安全。有分歧可以溝通,但不應影響兩國友好。”
文章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作為戰后國際秩序共同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中方愿同澳方一道努力,共同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文章指出:“中澳是友非敵,這從來不應成為問題。中方始終懷著最大的誠意和耐心推進兩國友好合作,期待澳方相向而行。”(完) 【編輯:付子豪】 ...
【綜合】
閱讀更多各地多種形式迎接建黨104周年
綜合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七一”前夕,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
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近日推出“紅船精神”專題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重溫黨史、感悟初心。福建莆田近日舉辦“七一”專題宣講活動,引導黨員干部群眾、高校師生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江西瑞金、安徽歙縣、黑龍江鐵力、湖北潛江等地,通過開展沉浸式紅色教育,讓黨員群眾在文物史料、革命故事中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
在湖南常德的工廠、車間,在云南施甸的林場,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新老黨員們共同向黨旗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堅定理想信念。在貴州遵義板橋鎮婁山關社區,宣誓活動后還為黨齡滿50周年的黨員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頌歌獻給黨,禮贊新時代。在山西太原、河北平山,人們通過歌舞、朗誦等形式,抒發著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感。在青海海北州、山東濰坊,來自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職工,唱響經典紅色歌曲,歌頌黨的光輝歷程。
“七一”前夕,全軍各部隊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黨日活動,引導廣大官兵從黨的奮斗歷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鑄牢強軍之魂。
【編輯:陳海峰】 ...【綜合】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在家被公司監控,員工控訴蘋果侵犯隱私
- 這家印度公司有點厲害,把小米從真無線耳機市場擠出全球前三
- 不會做營銷宣傳?說明書顯示索尼A1 II持續錄制時長有提升
- 網傳極氪X運輸中起火,極氪副總裁下場回應
- 折疊屏市場哪家強?三星份額近4倍于華為,小米出貨量暴增185%
- 大勢所趨不可擋?蘭博基尼承諾2030年前推出首款電動跑車
- 售價16萬,彩電、沙發都有!印度造車新勢力,產品力還行?
- 蘋果計劃2026年推出新一代Siri:全面融入大模型,更像是真人
- 1936年奧運版徠卡相機發財夢碎,英國版《鑒寶》節目:假的
- 膠片漲價警告? 柯達工廠將停產進行現代化改造
- 古交市舉行“無毒青春 健康人生”禁毒主題書畫比賽
- 長城腳下的平安衛士
- 雄安新區舉辦國家安全形勢專題輔導報告會
- 昔陽縣三都鄉延家底村:灌溉設施升級助力農業生產提質
-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再獲新進展
- 2025年廊坊經洽會?探展Vlog丨夢廊坊市集,你的快樂放大器
- 從“產業聚集”到“生態繁榮”:雄安加速繪就人工智能發展新藍圖
- 太原市新建路改造工程中發現古城墻
- 氣象災害防御系列動畫之《雷電的那些事》
- 逐夢·高招零距離丨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