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探索 >>正文
PTEXPO2023丨爱立信:打造5G精品网络 前瞻6G技术
探索494人已圍觀
簡介在2023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PT展)上,愛立信以“探索未來科技”、“加速5G部署”和“促進5G營收”三大主題展示了5G相關新品、前瞻6G技術,當中包括5G微站設備Air4435、太赫茲通信等,在媒體溝 ...
在2023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PT展)上,愛立信以“探索未來科技”、“加速5G部署”和“促進5G營收”三大主題展示了5G相關新品、前瞻6G技術,當中包括5G微站設備Air4435、太赫茲通信等,在媒體溝通會上,愛立信中國區網絡產品方案總經理吳日平還表示,愛立信要從極致體驗、綠色低碳、AI賦能構建精品5G網絡。
立足5G 前瞻6G
自5G商用至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根據《愛立信移動市場報告》統計數據,截止2022年底全球5G簽約用戶突破了10億大關,全球已有235家運營商推出了商用5G服務,到了2023年5G基站將突破480萬個。其中成果最為顯著是中國5G建設,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3年4月底,中國5G基站總數達273.3萬個,預計到2023年底將突破290萬個。按照愛立信中國區總裁方迎說法,“中國領跑了全球5G上半場,并將提前進入5G下半場?!?/p>
在5G迅猛發展的同時,愛立信不忘研發前沿技術,在“探索未來科技”展區正是愛立信向觀眾呈現面向6G定義的未來愿景——一個“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統一體”,當中包含了無線網絡數字孿生、太赫茲通信、厘米波通信和“零能耗”終端多個6G關鍵技術。按照愛立信猜想,未來需要連接的設備會增加到數萬億個,因此必須提供低成本、低功耗互聯傳感器,愛立信展示了零能耗智能服裝,它能夠感知壓力并將信號通過蜂窩網絡進行傳送,整個系統是通過收集儲存周邊的光能、電磁輻射產生的能量,無需電池供電。
愛立信還展示了與泰雷茲、高通聯合驗證3GPP 5G NTN前沿技術,NTN即Non-Terrestrial Networks,非地面網絡,該驗證將5G基站放到太空后,在遠距離、長時延與高多普勒頻移量的通訊環境下,測試手機與如何與基站保持穩定同行,未來愛立信將把研究擴展至6G NTN。
對于現在5G建設,愛立信也展出了多項新技術、新解決方案,從“構建綠色網絡,實現無縫覆蓋”、“提升5G網絡效率”、“AI賦能網絡智慧升級”、“RedCap-促進5G物聯網生態繁榮”、“加速5G生態的融合創新”五個方面去打造了展區的“加速5G部署”的板塊。
比如說,愛立信展出了一款緊湊型5G RRU(Radio Remote Unit,射頻拉遠單元),得益于新材料、新工藝運用,大小重量降低至10L/10kg時代級別,比上一代足足減少了35%,而且功耗也較上一代降低25%。
在5G鋪開網絡后,下一步就是提高網絡效率,擴展應用。愛立信展示了利用其首創的“時間關鍵型通信”的遠程操控小車的體驗項目,現場觀眾可以通過方向盤,控制10KM之外、位于北京愛立信大廈的AGV小車,AGV小車也會把實時畫面流暢、無延時回傳到展會現場。除了上述設備外,愛立信在現場還展示了多個方案——愛立信南京工廠部署的由時間關鍵型技術賦能的模塊化裝配平臺(eMAP),5G高級遠程支持系統等。
在展會上,愛立信還召開媒體溝通會,闡述愛立信對5G網絡的構想——愛立信中國區網絡產品方案總經理吳日平表示,愛立信要從極致體驗、綠色低碳、AI賦能構建精品5G網絡,并強調愛立信將堅定不移的在中國發展。
打造5G精品網絡
截止到今年4月份,愛立信在全球5G射頻單元數量已超過1000萬個,全球有145個商用網絡,其中10個商用網絡具備了高、中、低頻的網絡,在毫米波市場占有率更是超過60%,在中國,愛立信的網絡也承載了海外50%的5G流量。在此基礎上,愛立信要進一步從極致體驗、綠色低碳、AI賦能三點打造5G精品網絡。
從2019年到2022年,愛立信全球研發投入增加了22%,推出了自研硬件平臺“硅芯科技(Ericsson Silicon)”,在持續投入下,今年愛立信能把主力的4收4發4乘60瓦(4T4R 4x60W(240W))射頻單元做到了10kg和10L的業界里程碑水平,體積、重量相較于比上一代產品下降了35%,同時降低了20%的能耗,保證了極致的性能體驗。
在節能減排方面,英國電信、德國電信通過使用愛立信全新一代的基站硬件設備或綠色站點,有效減少了能效,英國電信使用愛立信全新解決方案的站點下降達40%,德國電信使用綠色站點方案的站點則減少28%的碳排放。與此同時,愛立信所有工廠,包括巴西、中國、愛沙尼亞、美國,已開始100%使用綠色能源,愛立信的供應鏈在2025會將碳排放下降36%(相對2020年)。在2022年下半年,愛立信已經與江蘇移動合作開通了全球首個5G賦智型綠色基站,之后廣東移動合作開通了首個在2.6GHz頻段的5G賦智型綠色基站,愛立信自身、合作的上下游企業都做到了節能減排。
人工智能這兩年是大熱技術,但是愛立信思考的不是通信網絡有沒有AI的問題,而是人工智能與通信網絡結合如何帶來更好效果的問題。今天,愛立信的AI平臺每天處理的數據量已經超過了175萬億字節,為運營商提供了超過200個量身打造的網絡AI應用,比如說在國內提供的5G+AI平臺,協助運營商管理超過9萬個基站,減少20%能源消耗。在日本,DOCOMO宣布選擇了愛立信,作為更新全網小區優化算法AI模型和算法的提供商。
在媒體溝通會當天,愛立信與中國移動聯合推出“小型基站容量解決方案(即3D立體補熱方案),它包含了愛立信Street Macro街道站、室外型DOT系統和5G井蓋站多個產品,其中5G井蓋站是一個創新性的解決,它利用井蓋的空間,采用了地埋式安裝,并通過空氣壓力原理實現IP68防水,支持4X4 MIMO,能夠100~150米的半徑范圍以及高度為15~20米的建筑提供5G網絡,適合居民樓、商業步行街等場景使用。
在今天,5G手機、5G網絡已經成為了中國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消費者從5G獲得的體驗仍有待提升,比如說更廣的覆蓋范圍、更穩定的連接速度,要實現目標離不開運營商、設備供應商的努力,希望愛立信一系列新品、新技術能夠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優質的體驗。
Tags:
相關文章
東西問|李嵬:中英教育合作如何“雙向奔赴”?
探索中新社倫敦6月30日電 題:中英教育合作如何“雙向奔赴”?
——專訪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李嵬
作者 歐陽開宇 卞雨晨
中英兩國在教育領域各具特色、各有所長。近年來,雙方合作培養了許多人才,他們不僅是推動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生力軍,更是聯通中英友好的橋梁紐帶。中新社“東西問”近日采訪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李嵬,講述中英教育合作如何“雙向奔赴”。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英教育合作的現狀和趨勢?
李嵬:目前,在英中國留學人員已超20萬。過去十年到中國參加學習和實習項目的英國學生累計近7萬人。中英本科以上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達200多個。從我們學院參與的項目看,“中文培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和“中英伙伴學校交流計劃”等,受到兩國師生一致好評。
我認為,中英教育合作以多層次、寬領域為導向,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中英教育合作是務實的互補性韌性合作。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雙方更應利用民間紐帶,深化校際合作、城市間教育伙伴關系。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日,中英/北愛教育合作論壇在貝爾法斯特市奧斯特大學舉行。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在促進中英學生雙向流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機遇是什么?
李嵬:今年4月,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再度攜手英國大學聯盟國際部(Universities UK International)和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組織英國13所大學校長訪華團,到中國實地走訪多所高校、政府機構與科研機構,與企業雇主、招聘及留學機構、留英校友等進行座談交流,對中英教育合作,尤其是促進學生雙向流動方面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英國官方的一些政策影響了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國際學生的選擇,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其他交流項目。英國學費(大學和私立中小學)連年上漲,疊加通脹。加上英鎊和人民幣匯率變化,不僅影響留學預算,增添留學負擔,而且凸顯留學投入與留學生回國就業薪資預期的性價比矛盾。
但同時,英國名校的中國留學生報名人數仍在不斷增加。中英兩國在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數字經濟、創意產業等領域正在加深合作,將培養更多人才。此外,兩國在開展短期交流、暑期學校、企業實習等“微留學”模式的交流合作方面,還有很多新的機遇。
中英教育雙向交流的挑戰多源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但機遇則根植于雙方教育資源的互補性和產業需求的增長。未來需通過政策靈活性、合作模式創新和文化理解深化,將挑戰轉化為雙方合作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中新社記者:怎樣通過教育和文化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對方國家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李嵬:語言交流方面的障礙是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文化差異。作為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從教育體系銜接、文化認知提升、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等多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適應留學國的學習、生活和文化環境,讓他們有更好的留學體驗。中國已有很多學校和留學中介機構開設英國教育文化導論課和學術英語等課程,幫助學生適應小組討論、論文寫作等教學方式、課堂互動習慣,及考試評價體系。
在此基礎上,還有更多可以開發的課程,比如社會習俗、學術文化,以及生活實用技能及法律常識等。留學生自己的社團也應當多組織些文化比較沙龍之類的活動,讓留學生分享個人經歷和真實案例。
中新社記者: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豐富教育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選擇?
李嵬: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全球教育生態,為中英教育合作提供突破時空限制、創新協作模式的契機。中英雙方正攜手利用在科技與教育領域的優勢,深化合作,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學習體系。如倫敦大學學院已和清華大學等合作開拓雙語“慕課”,聚焦人工智能、低碳經濟等前沿領域。
應該有更多教育機構能投入設計模塊化微證書課程,讓學生靈活組合中英課程獲取專業認證。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跨國實驗共享平臺,如3D解剖模型,模擬考古等。開發行業仿真系統,培養跨境商業實戰能力。
目前已有些中英兩國大學聯合建立的數字化教學平臺,正在支持中英學生聯合組隊完成課題,例如:曼徹斯特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協作設計“智慧城市交通方案”、愛丁堡藝術學院與中國美院聯合創作數字媒體作品等。
當地時間2024年9月6日,“未來·觀”中英青年數字創意文化交流與國際展覽在倫敦啟動。該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主辦,是推動中英青年數字文化交流與共創,助力中國數字文化出海的國際平臺。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從您的專業角度看,中英之間可以開展哪些有針對性的教育合作項目,來提升兩國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李嵬:我是研究雙語教育的,也涉及到跨文化交流。從這一角度講,中英雙方有許多可以合作開發的機會。比如建立“學科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LIL)教師聯合培訓和教案開源平臺。我認為,“學科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和其他教育理念相比更有優勢,因為它既可以提高語言能力,深化內容理解,同時又能增強學習動機,培養綜合能力。學生在真實的學科語境中使用語言,語言學習更加自然、有效。而通過語言學習學科內容,學生可從多角度理解知識。學科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CLIL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意識方面也有特別優勢,非常適合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準備。
中英雙方教育機構之間還可利用各自優勢建立跨境行業微實習(Micro-internship)平臺,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專業+文化”三維能力,更可塑造具有全球雇主需要的“glocal”(全球本土化)人才,直接提升在中英跨國企業、國際組織中的就業成功率。
當地時間2024年10月17日,紀錄片《你好 大灣區》全球融媒傳播啟動儀式在倫敦舉辦。該片講述英國高校學生前往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大學生一起開展研學活動,用當代年輕人的視角感知中國文化。 中新社發 楊浩鵬 攝
中新社記者:對于有意向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以及想到中國交流學習的英國學生,您對他們在學業規劃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有何建議?
李嵬:對計劃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提高學術銜接策略的意識非常重要。同學們要提前適應英式教學,熟悉小組討論、批判性思維、文獻引用規范。在學業規劃上多利用就業導向資源,比如Bright Network之類的實習求職網站,找機會增加本地工作經驗。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主動突破社交圈層,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接觸,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讀歷史、政治、哲學方面的書籍。還有一點同樣重要,那就是應該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識。
對于英國赴華留學生,同樣應該增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價值觀及其歷史成因。到中國后多找機會走訪大城市之外的地方,接觸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語言能力,而且對中國多語言、多民族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環境,會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
中英兩國留學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留學經歷轉化為個人競爭優勢,成為真正具備“雙文化智商”(Bicultural Intelligence)的國際人才。(完)
受訪者簡介:
李嵬。受訪者供圖
李嵬,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院長。曾任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倫敦伯克貝克大學科研及研究生副校長。自2021年以來任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部主任、QS教育專業連續12年排名世界第一的教育學院院長。他的學術研究包括雙語兒童語言和認知發展及障礙、雙語和多語人才的語言加工和語言學習、語言教育政策等。
【編輯:胡寒笑】 ...【探索】
閱讀更多任天堂直面會今晚十點直播,新主機大概率連“餅”也不會畫
探索繼微軟、索尼之后,任天堂宣布今晚十點舉行Nintendo Direct直面會的直播,時長約40分鐘,展示內容包含有今年登陸Switch的游戲,《皮克敏4》的更多細節。而之前有準確泄露過《索尼克:超級明 ...
【探索】
閱讀更多佳能或將推出APS
探索現在的佳能開始重視起Vlog相機市場,并在前段時間推出了一英寸底的PowerShot V10掌上Vlog機,而最近外媒表示,佳能可能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一款APS-C畫幅的Vlog相機,或為Po ...
【探索】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KLEVV科賦BOLT V DDR5內存 裝機配置升級優質之選
- 杰士Klipsch GiG XL/XXL音箱 為你的泳池轟趴增添氣氛
- KLEVV科賦BOLT V DDR5內存 裝機配置升級優質之選
- 想要一款系統長期流暢不卡的高顏值手機,不如看看魅族20 PRO
- 一加首款折疊屏手機OnePlus Open,爆料8月29日發布
- 平價親民的微軟授權手柄,快讓它成為你的游戲搭檔吧!
- 僅售10.98萬元,博越COOL智聯+版正式上市
- 大眾歧視德國消費者?ID.3德國售價比中國貴2.6倍
- 熱點暢玩節即將開幕!熱點科技邀你相約ChinaJoy2023!
- 萬年槽點終解決:iPhone 17標準版將上高刷屏,Plus比Pro Max尺寸略小
- 國產屏幕崛起!三星在AMOLED屏幕手機市場占有率首次跌破50%
- 頭皮舒適并有水潤秀發 戴森Supersonic Nural智能吹風機正式發售
- “諾基亞”時代重新回歸!首款IP69防水手機將發布,甚至360°抗摔
- 清明節AI“復活”業務再度火爆,你能接受嗎?
- 單月銷量超30萬輛!比亞迪公布3月新車銷售數據
- 為用戶打造更好出行體驗!極狐達爾文2.0技術體系發布
- 華為壓力不夠大?傳蘋果iPhone SE4漲價至499美元起
- 搭配毫米波雷達!iCAR V23最新預告圖亮相
- 這次是真的,暴雪國服回歸將在周內官宣,新CEO或起關鍵作用
- 武漢大學新設雷軍班:招收30人,100%保研并可去頭部企業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