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焦點 >>正文
行进中国|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焦點32647人已圍觀
簡介
“微信到賬500元!”聽著收款提示音,王菊茹開心地將包裝好的手工茶,遞到游客手中。
王菊茹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和茹手工茶坊”的女主人。
毛納村坐落在海南腹地五指山主峰下,村子不大,常住人口167戶659人;景色很美,村里就能看到壯美的五指山。曾經,“守著金山討飯吃”是這里真實的寫照:2021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000元,超過一半人口是脫貧戶。
“那時候能掙錢的路子少,只能種點茶葉和水稻,賣不上價格不說,還不好賣。”王菊茹說,變化發生在2022年。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毛納村調研,在手工茶坊參與炒茶勞動,并買下兩袋茶葉。
“總書記勉勵我們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王菊茹回憶說,總書記的到訪,給毛納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毛納村走上了一條“農旅融合”的生態發展之路。
游客多了。以黎族文化和生態資源為主題,毛納村在不拆房、不砍樹、不占田前提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積極探索“茶旅文”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
如今,村口的精品民宿即將投入運營,常態化舉辦的黎苗文創展、茶藝展演、民俗長桌宴、篝火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成功實現游客從“一日游”向“過夜游”的轉變。2024年以來,毛納村累計接待游客12.95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47萬元,消費拉動效應顯著增強。
產業強了。茶葉作為毛納村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實現了規模化提質升級,從2021年的500多畝擴大至2630余畝,優質“大葉茶”成為村民增收的“金葉子”,帶動戶均增收約2萬元。
在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下,村集體經濟形成了“茶葉種植+文旅體驗+光伏發電”的多元收入結構。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203.76萬元。通過“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帶動29名村民就近就業,86戶脫貧家庭在產業鏈延伸中實現穩步增收。
“現在我們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再不用像以前那樣出遠門去打工了。”毛納村“兩委”干部王政珠說,游客多了之后,毛納村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鼓勵村民利用自家庭院開辦農家樂、土特產店,村民的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2024年毛納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6萬元,實現了大幅增長。
這些年,毛納村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海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五椰級鄉村旅游點”等榮譽稱號,入選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實踐交流基地優秀典型案例。
“現在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大家都覺得干活有勁頭、日子有奔頭!”王政珠說。(人民網“行進中國”海南調研采訪團 毛雷、李學山、符武平、熊淑婷) 【編輯:梁異】 ...
Tags:
相關文章
清華大學與香港中電合作開展實習交流計劃
焦點中新網香港7月3日電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電”)3日表示,中電與清華大學于6月27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實習交流計劃,為清華大學本科生提供赴港實習機會。中電成為清華大學在香港首個“本科生實踐教學基地”,雙方共同培養能源業人才,支持國家可持續發展。
圖為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左)、中電首席執行官蔣東強為雙方共建的 “本科生實踐教學基地”揭牌。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供圖)
當日,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中電首席執行官蔣東強為雙方共建的“本科生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儀式上,中電、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及電機系簽訂備忘錄,進一步深化合作。中電將通過“清華之友——中電控股教育基金”,支持清華大學自強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及學生助學金項目。
蔣東強表示,中電一直致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科技創新,很榮幸成為清華大學在香港首個“本科生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實習交流計劃,與清華大學共同培養具備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創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團隊,攜手為國家能源事業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貢獻更大力量。
邱勇稱,清華大學近年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清華大學愿同中電集團在既往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深化互利合作,攜手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新路徑,助力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完)
【編輯:曹子健】 ...【焦點】
閱讀更多(抗戰勝利80周年)山西陽泉:從百團大戰浴血奮戰到綠色富民鄉村振興
焦點中新社山西陽泉7月10日電 題:山西陽泉:從百團大戰浴血奮戰到綠色富民鄉村振興
中新社記者 楊靜
海拔1160米的山西陽泉獅腦山上,百團大戰紀念碑猶如一把鋒利的刺刀矗立于此。主碑三面,“戰績輝煌 永垂史冊”等鎏金題詞熠熠生輝。向西400米,便是百團大戰紀念館所在地。
7月8日,民眾前往百團大戰紀念館參觀。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1940年8月,為打破日軍“囚籠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發動了一場以破襲正太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戰役,這就是百團大戰。
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衛萍介紹,正太鐵路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全長243公里,陽泉位于其中心地段。“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戰役,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信心,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志。”
為緬懷革命先烈,1985年,百團大戰紀念碑在獅腦山主峰興建。2010年,占地3232平方米的百團大戰紀念館在獅腦山戰斗遺址上落成,成為中國唯一以百團大戰為主題的紀念館。
紀念館內,八路軍割破電線、冒雨破路、搶占日軍碉堡……470余幅圖片、200余件實物、10余處場景,生動記錄了百團大戰的戰役過程。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展現百團大戰的光輝歷史,百團大戰紀念館在基本展陳外,還通過聲光電、半景畫、實景體驗以及VR技術等形式,提升游客體驗感,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教育功能。”張衛萍說。
7月8日,民眾在百團大戰紀念館參觀。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陽泉市城區義井鎮聯合學校教師姚永田成長于正太鐵路破襲戰沿線,從小耳濡目染抗戰故事。他利用課余時間走訪多地搜集抗戰史料,編寫校本教材,并在校園開展百余場義務宣講,用歷史故事培育學生愛國情懷。“只要我有能力、有精力,就會堅持挖掘紅色歷史、傳播紅色精神,將這項工作做好、做精。”
如今,在陽泉,百團大戰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也是當地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
距離百團大戰紀念館20余公里的南溝村中的草帽山,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據守狼峪車站的制高點。百團大戰打響后,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10旅旅長范子俠在此攻克狼峪車站,強攻草帽山,破襲正太鐵路,為戰斗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
7月9日,記者探訪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南溝村的狼峪抗戰遺址公園。圖為范子俠將軍生平陳列室。 中新社記者 楊靜 攝
據南溝村黨支部書記閆潤紅介紹,近年來,該村確立了“紅色引領+綠色富民”發展思路,建成范子俠將軍生平陳列室、狼峪抗戰遺址公園等紅色紀念設施,因地制宜發展玉露香梨種植、蜜蜂養殖等產業,“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從戰火紛飛到綠水青山,從浴血奮戰到鄉村振興,85年櫛風沐雨,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在新時代續寫革命老區的振興篇章。(完)
【編輯:劉歡】 ...【焦點】
閱讀更多從實驗室到地鐵站 前沿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焦點活力中國調研行丨從實驗室到地鐵站 前沿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核聚變、量子信息、深空探測,在國內,這些前沿關鍵詞聚集在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安徽。
“十四五”期間,安徽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今天讓我們一起跟著記者的腳步,走進安徽合肥,看看那里的最新建設情況。
重大原創科技成果
競相涌現
在安徽合肥聚變堆的園區,每座建筑都是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里面分別在研發安裝“人造太陽”的不同關鍵部件。記者所在的實驗室里,最明顯的一座半圓形的裝置,看起來非常像一個“橘子瓣”,它的學名叫作:聚變堆主機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裝平臺。目前,這里正在進行偏濾器部件和遙操作系統的集成測試,將進一步驗證這個總裝平臺的綜合能力。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 葉華龍:我們的園區是2022年3月份投入使用,19個子系統建設的進程,節奏是全面加快了,預計到年底就會基本建成。
所謂人造太陽,是模仿太陽的原理,讓氫原子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融合,釋放出巨大能量。每一升海水里面提取的氫的同位素氘,經過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相當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生成物是氦氣和水,沒有任何廢物和放射性元素,是未來的理想能源。
要建設“人造太陽”,就要有極其特殊的技術和裝備。這個園區建成后,將是國際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及測試平臺。這里測試成功的裝備,將用于園區旁邊正在同步進行總裝工作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按照最新的時間表,BEST預計在2027年底建成,并將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變能發電。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 葉華龍:一旦核聚變在2040年到2050年之間能夠大規模實現并網發電、能夠實現真正的聚變商用,將是一次大規模的能源革命。
不僅僅是核聚變項目,合肥的眾多大科學裝置,建設速度都在加快。
合肥未來大科學城項目負責人李盼表示,目前已經有三個裝置建成,還有三個在建。合肥先進光源,計劃2026年年底建成;雷電防護設施,部分已經建成,在試驗階段;后期再爭取納入到“十五五”發展規劃里面的幾個大科學裝置,包括像超級陶粲、行星環境模擬設施以及強光磁等。2027年、2028年,再有一批大科學裝置建成,未來大科學城就初見成效了,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創體系的閉環鏈條。
大科學裝置
賦能產業鏈發展
在安徽采訪期間,記者發現,大科學裝置、量子等前沿技術可以說是科技創新的“富礦”,每個項目從科學研究到商業應用,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富礦”里還能衍生出哪些閃閃發光的機會呢?
總臺央視記者 王楠:這里是一家做太赫茲檢測的初創企業,太赫茲檢測這項技術就源自核聚變的大科學裝置,這項技術有什么好處?把不同堅果放到這個檢測傳送帶上,太赫茲光源就能對它進行穿透掃描成像,在旁邊的屏幕上,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堅果是否飽滿,是否有空殼。
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宏北:傳統的色選機都是通過外觀、顏色來判斷,真正穿透果殼對內部果仁進行直接成像和檢測的,現在只有太赫茲平臺是可以做到的。在生物、醫療、工業檢測、食品檢測,包括未來的6G通訊都可以用到太赫茲的技術。
太赫茲只是聚變衍生出的檢測技術之一。那么,聚變還能帶來哪些新技術呢?記者又回到了聚變技術的集散地——聚變堆園區。
眼下,可控核聚變項目建設加快,新技術越來越成熟,直接拉動了產業鏈發展。從上游的材料、關鍵零部件,到中游的加熱、磁體等系統,以及下游的整個聚變反應堆,上中下游互相促進,帶動整個行業蓬勃發展。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聚變中心負責人 孔德峰:我們自己做過一個初步的估算,可控核聚變如果投入100個億,可以帶來1000個億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迭代的開發。因為它涉及的產業鏈和技術鏈非常長、非常復雜,不光是高技術含量,而且是高凈值的產業。這也是我們覺得可控核聚變,對于國家的產業體系是會起到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的原因。
持續破解
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不僅是大科學裝置,眾多前沿技術都帶動了一系列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
然而,這些新產品新技術要想從“書架”擺上“貨架”,真正走出實驗室,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里是安徽合肥地鐵的桃花潭站,您能想到嗎?在傳統的軌道交通領域,也和前沿科技量子技術碰撞出了火花。在地鐵站下的設備區,有這樣一個機柜,里面黃色的線是連接地鐵隧道內常規的通信光纖,因為加入了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它就變成了地鐵軌道安全的“聽診器”。
合肥軌道交通集團科教中心科創處處長 戴融:現在通過它基本上無死角24小時都能看到了,巡檢效率肯定是有大幅度的提升的,提升到50%左右。
別看新技術已經在傳統軌道交通上進行了測試,但是在合作之初,卻是各有各的難處。一個是有新技術但是找不到門路,一個是有門路但是對新技術心存擔憂。怎么才能讓雙方成功握手?
記者在這里發現了兩份清單手冊,一份是場景能力清單,一份是場景機會清單。今年以來,場景機會清單已經超過了240項,來響應的科技創新企業超過了700家。
場景機會,指的是鏈主企業、國有企業開放的真實場景需求。
而場景能力則指的是擁有新技術新產品的中小型科創企業。
安徽省合肥市發展改革委場景創新推進處副處長 高崢嶸:科創企業只關注兩點,一個是資金融資,第二個就是場景。在資金不缺的情況之下,他們首選是場景,有了場景就有了資金,所以核心還是場景。只要這個大企業用到你這個東西,對小企業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應用案例。
在合肥,政府部門專門設立場景創新推進處,去年還組建工作專班,就是要解決“場景不足”這個制約成果轉化的問題。然而對于機會的提供方,怎么才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呢?
為了加快供需雙方的對接,政府部門還牽頭成立了國內首個場景公司,為量子、低空經濟、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成果“量身”打造場景創新應用路徑。
截至目前,合肥累計發布場景機會約1000項,場景能力約1500項,推動落地合作項目超1200個,金額約7億元。今年5月,合肥還聯合北京經開、上海閔行、杭州、武漢、蘇州等19個城市城區成立場景創新城市聯盟,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城市間場景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場景創新正在成為科技成果加快落地的“催化劑”。
資金+展會雙輪驅動
加速推進成果轉化
創新場景,可以說是解決中小科創企業走向市場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了促進成果轉化,安徽還有哪些做法呢?
安徽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處副處長 劉沛沛:成果轉化是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的主要推進,今年我們構建了一個“政產學研金服用”的服務體系,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的聯動機制。
在資金方面,安徽專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截至2025年6月末,已經累計設立18只子基金,投資項目137個,投資金額近24億元,部分投資項目已經成功上市。
不僅如此,安徽還通過舉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加快促進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轉變,像今年,參展企業就超過1800家,落地項目超過400個,涉及資金260多億元。
安徽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處副處長劉沛沛表示,全省現在有省級以上的219家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現在是有上萬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幾個領域。
監制丨王琰 岳群
制片人丨朱繼華 趙曙光
記者丨王楠 吳俊 安徽臺
攝像丨邵晨 潘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胡寒笑】 ...【焦點】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蘋果為AI版Siri畫大餅:明年1月隨iOS 18.4推出
- 微信缺席華為開發者大會,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利益博弈?
- 英特爾更新處理器退役名單:14nm制程終落幕
- 努比亞發布紅魔9S Pro真機照:四款配色,更有透明機身設計
- 罕見!華為旗艦折疊屏手機Mate X5限時降價1500元,Mate X6要來了?
- 歐盟關稅今日生效,上汽不服:要求聽證,依法抗辯!
- 極限運動與野游用戶的上網神器 網翎將衛星網絡帶入民用市場
- AMD銳龍9000系處理器帶來巨大驚喜:溫度功耗均有降低
- 小米15 Pro最新爆料:等深微屏幕與新一代潛望鏡都給安排上
- 不一般的通信中間商 BICS為中國企業出海經營保駕護航
- 大眾ID.7最新消息,將在1月5日開幕的CES展上亮相,明年上半年國內投產
- 2022年數碼影音行業回顧:相機回暖 單價不斷攀升
- 解決安卓手機卡頓問題,一加11將首發內存基因重組技術
- 任天堂Switch Pro項目研發或已擱置 2023年可能沒有新款游戲機
- 東風猛士M
- 2022年手機行業年終回顧,國產安卓手機跌倒,iPhone手機吃飽
- 比亞迪仰望R1最新預告圖曝光,1月5日正式亮相,定價或達百萬以上
- 西部數據WD Red Plus 8TB機械硬盤在熱點科技五星獎中榮獲:年度優秀產品獎
- Redmi K60系列手機發布,影像、性能全面升級,Pro售價3299元起
- Tech G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