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百科 >>正文
文化中国行·福地怀化阅千年①|凤起高庙耀中华
百科6542人已圍觀
簡介 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肖軍 李青青 五溪大地,是古老而神秘的“南蠻”之地? 高廟遺址的驚世出土,劃破千年迷霧,打開歷史迷宮,顛覆了世人 ...
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肖軍 李青青
五溪大地,是古老而神秘的“南蠻”之地?
高廟遺址的驚世出土,劃破千年迷霧,打開歷史迷宮,顛覆了世人的傳統認知。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洪江市安江鎮岔頭鄉巖里村,在橘林旁、沅水邊的高廟遺址尋蹤,試圖推開遠古文明的時空之門,撩起“鳳起高廟 文明根脈”的神秘面紗,在歷史的褶皺里尋覓中華文明的早期印記。
考古發掘:窺見高廟先民在五溪大地寫下的“創業史”
千里沅江,從貴州大山奔騰而來,在五溪大地千回百轉,沖積成一片片沃野田疇。安江盆地,就是滔滔沅水與巍巍雪峰相沖相撞,相會相融而成的一方豐饒狹長地帶,成就了世所罕見的“物種變異的天堂”。
穿越千年風霜的高廟寺,高廟遺址靜臥在沅水北岸的高臺上,遺風猶在。古樹裂紋里鐫刻著時光印記,腳下遍地散落的螺殼沉淀著歷史的塵沙。
高廟遺址標志碑(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高廟遺址于1985年9月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91年、2004年、2005年、2024年先后對其進行了四次科學發掘。當考古人員拂去歷史的塵煙,發掘出土大型祭祀場所、白陶制品、碳化稻谷粒等文物時,展開的是一幅高廟先民在沅水流域祭拜、勞作的多彩畫卷。
從出土的3萬余件遺物和標本看,7800年前居住于此的先民們種稻、建房、燒陶,裊裊炊煙升騰人間煙火氣,隱隱透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縷曙光。
2004年3月,遺址中挖掘出一具距今約7000年的女性人體骨骼,其下墊有編織的多孔竹席。出土時竹席雖已完全碳化,但印在地面上的圖案仍然十分清晰,制作工藝考究精湛,比浙江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竹席要“年長”2000多歲。
高廟遺址博物館(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坐落在發掘現場的高廟遺址博物館,主體建筑采用“一粒種子”的設計理念,融合白陶鳳紋、貝殼等典型特征,形態生動,線條流暢,盡顯遠古和自然之美。
館內共展出文物和標本500余件,全面展示了高廟遺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其中一個展柜內放有一顆距今約7400年的碳化稻谷粒,格外引人注目。
高廟遺址出土的稻谷粒(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2017年,在高廟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這是湘西地區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遺存。碳化稻谷粒和這里出土的陶器、石器一樣,宛如一部無字史書,向人們展示著先民們刀耕火種、篳路藍縷的智慧和勤勞,又猶如一把“密鑰”,打開了通往遠古文明的神秘之門。它是安江農耕文明的火炬,照亮了先民生產方式的劃時代變革之路。
上下七千年,古今兩神農。人們將此與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聯系起來。與高廟遺址東西相對,隔著沅水相望的安江農校,彼此直線距離不足1500米。
安江盆地這一塊開啟了火耕水耨時代,先民從漁獵向農業耕作的生產方式過渡。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安江農校工作的袁隆平研發了雜交水稻,讓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暗藏玄機?千年的延續和傳遞賦予了這一文化遺址更多的傳奇色彩。
碳化稻谷粒與雜交水稻,高廟遺址與安江農校,遠古與當下,厚重的農耕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沉淀積累。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到安江調研時說:“安江盆地這片區域有很多文化資源,能夠構成一個中國農耕文明重要的揭示和展示的區域,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
高廟遺址的發掘,填補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時代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是中華文明起源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為此,被學術界命名為“高廟文化”。
系列光環盡顯這一文化遺址的珍貴:2005年,它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白陶之韻:揭開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的塵沙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陶瓷是重要觀察窗口。
迄今為止高廟遺址出土時間最早的白陶殘片(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在高廟遺址博物館,展柜里經過修補的精美白陶栩栩如生,質地極為細膩,色澤純凈如雪。
穿越7800年,聆聽白陶的時空對話,當燈光掠過展柜里的白陶,白陶的紋飾中流轉出光彩,不僅折射出先民的極致追求,更訴說著古人對天地造化的藝術詮釋。
考古發掘,充滿艱辛。曾參加高廟遺址前三次挖掘的洪江市文物管理所原副所長伍元寧介紹,1991年首次發掘時收獲不大,驚喜出現在2004年的第二次發掘。
當白陶出土時,負責高廟遺址發掘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賀剛驚喜異常,情不自禁地吟出兩句唐詩:“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高廟遺址出土的雙曲頸白陶罐(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白陶的發明,是高廟先民的一項創舉,堪稱古代陶器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陶器的先聲。
鳳起高廟,文耀中華。
展廳內有一組鳳鳥紋陶罐,有的雙翼載著太陽,有的雙翼載著八角星,有的雙翼載著獠牙獸面,也有的鳥形圖像呈倒置狀態。
高廟遺址出土陶器上各類鳳鳥及組合形象示意圖(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賀剛告訴記者,這些復合鳥形圖像說明,在高廟先民的潛意識里,它是一種能載物升天、具有超凡力量的神靈。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曾有“日載于烏”的記述,這個烏也就是鳳鳥。高廟文化陶器上的鳳鳥載日圖像,是神話故事“日載于烏”的生動寫照。
這一只只展翅高飛的神鳥,是目前所知中華民族創造的第一只神鳥,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鳳凰的祖型。
獠牙獸面紋則更顯神秘威嚴。眼睛巨大而深邃,獠牙夸張,僅僅是看一眼,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賀剛推測,它在當時的祭祀儀式或者部落信仰中,獠牙獸面紋可能起著守護、辟邪的作用,是人們祈求神靈庇佑的精神寄托。
高廟遺存早期陶器上,出現建木天梯的圖像(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高廟遺存早期陶器上,還出現建木天梯的圖像,可知早在距今約7800年以前,高廟遠古先民已創造性地構建了與人間相對應的天庭,發明了供神靈上下天庭的神山和建木天梯。
沉醉在一件件藝術品中,遙想高廟先民在沒有現代工具的年代,僅用尖銳的石器或者骨器在柔軟的陶坯上精心刻畫,線條流暢自然,疏密得當,就像精心譜寫的樂章,雕刻技術令人驚嘆。
在原懷化市文物處處長兼博物館館長、省文物智庫專家胡瑜看來,高廟文化讓懷化人引以為傲。
一是發現了我國最早的白陶。龍和鳳是中華民族的兩個重要圖騰,以前普遍認為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日鳥紋”象牙雕刻是鳳鳥最早的實物形象。而在距今約7800年的高廟遺址出土了大量鳳鳥圖像的白陶,因此,可以自豪地說,鳳凰圖像始于高廟!
二是高廟文化是中國精神文化的源頭之一。高廟遺址那些戳印在陶器上的藝術圖像,被考古學界稱為中國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第一座文明高峰,它所反映的是7000多年前先民的精神世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前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圖像資料,高廟文化陶器表面圖像的種類最多樣,構成最復雜,內涵最豐富,藝術最高超,鳳鳥、獠牙獸面等均為最早出現,反映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極為豐富。”在第二屆高廟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發言時,一連用了五個“最”字盛贊高廟文化。
文明根脈: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種植水稻,只是高廟文明的冰山一角。更讓人驚奇的是,高廟先民的諸多初創與發明構成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元素,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息息相關。
已故文化人類學專家、省文史館館員林河曾說,在高廟遺址挖掘了60余個“世界之最”,高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賀剛介紹,高廟先民已具有天圓地方宇宙觀的認知。高廟下層遺存早期陶器上出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形態最原始的刻劃八角星圖像。它由方、圓兩種符號構成,和太陽紋近似,但其內部有兩層圖案,最里層為一個方框,以表示大地四方,方框外則被一個圓圈環繞,表示圓形的天。
高廟下層遺存早期陶器上出現了八角星圖像。(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高廟先民發明了我國年代最為古老的太陽歷。反映它的實物同樣是八角星圖像,它是原始日晷的表征,是用立桿測影的方式來確定太陽運行的周年規律。這種圖像在洞庭湖區、長江中下游,以及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的諸多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均有發現,但時代均較晚。
高廟先民創造了最早最神奇的八角星圖像。將這個八角星符號與后來的八卦空間模型對照看,可以確定與后來出現的河圖、洛書、易經八卦等都有關系,其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高廟先民初創了中國年代最為古老的神靈體系、古神話傳說、數理法則、諸多藝術構圖法則等。陶器裝飾圖案中出現的二方連續、對稱等分、對半拆分、帶狀層疊和二元復合等各種規范的構圖技法,表明高廟文化先民掀起了中華史前藝術的第一波浪潮,由此奠定了東亞傳統美學的基礎。
波光粼粼的沅水靜靜流淌,一次次回望高廟遺址,盡覽博大文明氣度,遙想當年,何其壯觀。
“以沅水流域為中心的高廟文化分布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賀剛表示,高廟先民的諸多初創和發明,遠遠超出了我們以往對上古人類聰明才智的想象,無疑是研究中華上古人類思想史、藝術史、自然科學史起源和發展彌足珍貴的寶庫,對我們重新認知中華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構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發源與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仔細觀察每一件文物,仿佛都能聽到遠古的呼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參觀了高廟遺址博物館后,用“震撼”二字表達了他的觀感。在他眼里,高廟文化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引領著文明的發展方向。
他感慨地說:“高廟文化是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宗教信仰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高廟遺址現場(全媒體記者 李青青 攝)
事實上,高廟遺址核心面積約3萬平方米,但目前僅揭示2100平方米。地下還有很多未知等待后續的發掘和研究。
高廟文化遺址曲徑通幽,沉淀著太多的歷史之謎,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
Tags:
下一篇:俄海軍副司令在庫爾斯克身亡
相關文章
助力實現個性化健康需求 推動食藥同源產業新發展
百科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 近年來,在國家大健康戰略的推動下,食藥同源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不僅是養生品增速最快的細分行業之一,也成為大健康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食藥同源主題研討會暨中國食品報社食藥同源研究院啟動儀式29日在京舉行。中國食品報社社長黃國勝在開場致辭中強調,食藥同源食品的崛起,既呼應了公眾“治未病”的健康訴求,亦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力。在產業勃興之際,概念濫用、標準缺位、品質參差等問題亟待破解,全產業鏈同仁既要賡續古方智慧,更需以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創新引擎賦能產業躍升。
作為中醫藥文化與現代健康產業的交匯點,食藥同源理念不僅是“寓醫于食、藥食互濟”的哲學實踐,更是國家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4年,國家食藥物質目錄總數已達到106種。”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原司長高延敏在研討會上指出,要把品質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精益求精,通過數字智能制造技術,以高品質供給推動食藥同源企業及產業邁向新高度。
“構建食品和保健食品質量標準體系,有助于推動食藥同源產業質量水平提升,優化供給、擴大內需、鞏固外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在更好滿足我國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黨組成員陳洪俊在演講中提出,要強化標準引領助力食藥同源產業穩健前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馬方表示,盡管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存在差異,但二者共同的目的都是糾偏、糾亂以達到平衡代謝,傳統醫學與現代營養學融合下的食補可以減少身體傷害和對藥物的依賴,修復或改善人體功能。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食品營養與功能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范柳萍認為,食藥同源與傳統食品的融合發展,既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機遇。通過構建“傳統智慧+現代科技”的雙輪驅動模式,可以實現從原料開發到產品創新的全鏈條價值提升。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主任藥師高峰指出,我國自古重視“藥”和“食”的結合,中醫理論基礎為食藥同源提供了理論支撐,他表示,目前,我國食藥同源產業尚面臨沖擊農產品重復、技術投入不夠、專利意識不足等問題,未來應從松綁功能聲稱、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營銷品味、加強中醫藥科普宣傳等方面入手,助力食藥同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完) 【編輯:胡寒笑】 ...
【百科】
閱讀更多第二屆海峽兩岸工程師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辦
百科中新網泉州7月4日電 (記者 孫虹)第二屆海峽兩岸工程師論壇4日在福建泉州舉辦,吸引180多名兩岸工程師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參與,共話兩岸數字工程科技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轉型。
“論壇搭建了兩岸工程科技創新合作、工程師融合發展的平臺。”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付賢智表示,希望兩岸工程師聚焦福建數字經濟與臺灣優勢產業,共享技術資源、共建研發平臺,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共育新質生產力,共塑發展新動能,讓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福祉,攜手共建兩岸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論壇上,兩岸專家和工程師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信息工程等數字科技領域,發布《6G網絡協作通感:賦能低空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電力認知物聯及電力巡檢》《超材料輔助后向散射通信》等30多個報告,并分享數字科技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新路徑。
活動期間,論壇主辦方還組織安踏集團、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與兩岸工程師開展工程技術需求對接,助推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據悉,本屆論壇采取“1+3”活動模式,設置主論壇以及第七屆海峽兩岸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兩岸數字科技社團理事長沙龍和海峽兩岸博士后論壇暨數字青年科技分享會等3場活動,拓展兩岸工程師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兩岸工程師人才融合發展,助推兩岸數字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完) 【編輯:胡寒笑】 ...
【百科】
閱讀更多暑運啟幕 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客流持續高位運行
百科7月3日,隨著暑運啟幕,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人潮涌動,值機大廳內旅客排起長龍,自助值機、行李托運設備高效運轉。王小軍 攝
7月3日,隨著暑運啟幕,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人潮涌動,值機大廳內旅客排起長龍,自助值機、行李托運設備高效運轉。王小軍 攝
7月3日,隨著暑運啟幕,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人潮涌動,值機大廳內旅客排起長龍,自助值機、行李托運設備高效運轉。王小軍 攝 【編輯:曹淼欣】 ...
【百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蘋果或將推出Vision Pro低配版:性能縮水價格降低
- 蘋果iPad新專利:24個磁性電圈打造充電“電磁爐”
- 起亞EV6將于6月開啟盲訂 計劃8月成都車展正式上市
- 疑似佳能EOS R1規格曝光 或配有4英寸OLED屏幕和4500萬像素CMOS
- 特斯拉:FSD完整版在上海開放,消息不實!
- 蔡司打臉外媒,辟謠沒有退出相機鏡頭市場
- 遇見mini Link2,記錄彩色夏日的多巴胺Plog吧!
- 三星Galaxy S24 Ultra影像或擠牙膏 除10倍光變略調整無其他變化
- 起亞EV6將于6月開啟盲訂 計劃8月成都車展正式上市
- 羅技MX KEYS S COMBO無線鍵鼠套裝:輕巧身形 絲滑辦公體驗
- 戴上是智能手環,摘下是智能音箱 小米手環多功能桌搭曝光
- 機器人AI世代來了,谷歌推出新Gemini模型,可在本地運行
- 臺式機央采結果出爐,華為擎云電腦拿下第二,聯想穩居第一
- 小米汽車靠營銷贏?雷軍:絕大部分領域小米都是領先的!
- 車型陣容翻倍,比亞迪計劃截至明年在英國再推出6款車型
- 紅米K80至尊版價格不漲價,2599元起!
- Nothing Phone(3)諜照曝光,后置數顯矩陣屏
- HDMI2.2標準公布,超越DP協議,正式進入16K時代
- 到底有多歐?帶你游華為耗資100億打造的歐洲小鎮!
- AMD銳龍9000G APU跑分曝光:圖形性能幾乎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