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東西問|施華謹:中國文學如何跨海“下南洋”?
綜合中新社馬尼拉7月2日電 題:中國文學如何跨海“下南洋”?
——專訪菲律賓華人翻譯家施華謹
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作為菲律賓最具代表性的華人翻譯家之一,施華謹(Joaquin Sy)數十年來筆耕不輟,穿梭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用一字一句搭建起中菲人文交流的橋梁。經由他的譯筆,中國文學作品得以跨越國界和語境,在菲律賓讀者心中生根發芽。他說,文學不只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使命,連接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之間的情感與共鳴。近日,施華謹在馬尼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他如何在語言的邊界上播種理解與認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哪些中國文學作品或文化觀念最容易打動菲律賓讀者?哪些文化差異容易在翻譯過程中“迷失”?
施華謹:盡管我自認熱愛文學,但真正促使我投身翻譯與寫作的,并非單純出于興趣,而是希望將文學作為橋梁,通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增進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理解與互信。正因如此,我所從事的翻譯工作始終是雙向的——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菲律賓語或英語,也將菲律賓語和英語作品翻譯成中文,盡管后者的數量相對較少。
之所以選擇將中國作家白刃的長篇小說《南洋漂流記》譯為菲律賓語,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生動展現了早期華僑華人在菲律賓生活的真實圖景。白刃曾于20世紀30年代旅居菲律賓,在唐人街做過店員、報童,亦在華文報刊擔任過翻譯。他與菲律賓社會各階層的互動與觀察,最終成為該小說的素材來源。《南洋漂流記》雖由中國作家創作,卻深植于菲中兩種文化語境中,將其譯為菲律賓語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圖為施華謹譯作《南洋漂流記》菲語版封面。(受訪者供圖)
我也致力于將菲律賓的重要文化讀物譯介給華僑華人。比如,我將菲律賓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出版的《塑造菲律賓的一百項事件》翻譯為中文,旨在幫助華僑華人群體更深入地了解菲律賓的歷史與文化。
我認為,最能打動菲律賓讀者的中國文學作品,往往是那些描寫家庭生活、日常情感的文字。菲律賓社會重視家庭,其文化性格也偏感性,注重情感表達,因此中國文學中關于親情、家庭倫理與日常生計的描寫,容易引發共鳴。
當然,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文化語境差異帶來的挑戰。最容易在翻譯中“迷失”的,是那些深嵌于中華歷史文化語境的成語與典故。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賦予了語言豐富的隱喻與文化象征,而這些常常無法直譯成菲律賓語或英語。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在譯文中加入解釋性說明,以彌補語義缺失,確保讀者理解其真正含義。
中新社記者:您在翻譯中國文學的過程中,如何在文學性與可接受性之間找到平衡?
施華謹:我的翻譯工作重心之一,是聚焦生活在菲律賓的華人作家,特別是他們關于自身生活經歷、文化沖突與身份認同的文學創作。這類作品深植于菲律賓社會,能更直接觸動本地讀者,也更有助于增進華僑華人與菲律賓人之間的文化理解和社會融合。
在選擇翻譯中國作家的作品時,我會優先考慮那些在菲律賓文學圈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例如,中國文學巨匠巴金就是一位深受菲律賓文學愛好者喜愛的作家。因此,當菲律賓語言委員會(Komisyon sa Wikang Filipino)邀請我為其“世界文學經典系列”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我選擇翻譯了巴金的若干短篇小說。
圖為施華謹譯作《巴金:啞了的三角琴及其他故事》菲語版封面。(受訪者供圖)
為了提升翻譯的獨特價值,我特意選擇了一些尚未被譯成英文的中文作品,直接翻譯成菲律賓語。菲律賓現有的許多中國文學譯本,是先由中文譯為英文,再從英文轉譯為菲律賓語。相比之下,直接從原文翻譯而來的版本,無論在語言的精準性,還是文化的還原度上,都更具優勢,更能傳達作品的原貌與神韻。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當下中國文學在菲律賓及更廣泛海外的傳播狀況?
施華謹:在菲律賓,中國文學的“出圈”過程具有階段性。最初,菲律賓文學愛好者通過英文譯本接觸到中國的唐詩宋詞,進而產生濃厚興趣。其后,魯迅與巴金的代表作,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及《家》《春》《秋》等作品,也通過英文譯本被廣泛閱讀。十余年前,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其作品的英文譯本在菲律賓引發新一輪閱讀熱潮,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文學在當地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構成其文化傳播的重要支撐,也直接影響其文學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度與接受度。隨著中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文學正迎來更為廣闊的“出海”空間。
中新社記者:您曾公開呼吁將常見漢語詞匯正式納入《菲律賓語詞典》,能否談談這一主張的初衷和意義?
施華謹:在菲律賓社會,中華文化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三方面:飲食、家庭生活及日常用語。這種影響已深深滲入菲律賓主要語言系統中,尤其是他加祿語。菲律賓語言學家馬努厄爾在《他加祿語中的漢語成分》一書中收錄了數百個來源于漢語的詞匯。
從20世紀40年代至今,隨著老一代華僑華人與新移民不斷與菲律賓社會互動,許多原本“舶來”的漢語詞匯早已融入本地詞匯系統,包括“sioti”(小弟)、“siobe”(小妹)、“kungfu”(功夫)、“wushu”(武術)、“naicha”(奶茶)、“chaofan”(炒飯)、“xiaolongbao”(小籠包)等。此外,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如今在菲律賓社會中也已廣為人知,并被廣泛使用。
在一次關于菲律賓語發展的全國語言大會上,我建議將這些詞匯正式收入由菲律賓大學編纂的權威版《菲律賓語詞典》。語言本身既是文化交流載體,也是交流成果的見證。更多源自漢語的詞匯被納入菲律賓語系統,是菲中人文交流日益頻繁的直觀體現。
中新社記者:作為華人,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中菲之間的“文化橋梁”角色?
施華謹:菲律賓華人天然肩負著連接菲中兩國的“橋梁”使命。我們在菲律賓出生長大,深深扎根于本地社會,同時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正是這種“雙重文化”身份,使我們更能體察兩種文化之間的共通與差異,也賦予我們獨特的跨文化表達與調和能力。
當地時間6月3日,菲律賓馬尼拉,施華謹(右一)獲頒“中菲相知獎”之“重要貢獻獎”。該獎項旨在表彰為促進中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始終堅信交流能帶來理解,理解能孕育共鳴。
中新社記者:您期待未來中菲在語言文化領域有哪些更深層的交流與合作?
施華謹:希望未來菲律賓與中國的文學工作者能夠開展更多面對面的深入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的交流機制,比如定期互訪、聯合寫作、合作翻譯等。(完)
受訪者簡介:
施華謹。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施華謹(Joaquin Sy),菲律賓知名華人翻譯家,已出版譯著逾20部。代表譯作包括《南洋漂流記》《巴金:啞了的三角琴及其他故事》,以及菲律賓國家文化讀物《塑造菲律賓的一百項事件》等,其中《南洋漂流記》榮獲菲律賓2008年最佳國家圖書獎。他還曾獲菲律賓語言委員會頒發的“語言捍衛者”獎,以表彰其在推廣國家語言方面的貢獻。
【編輯:付子豪】 ...【綜合】
閱讀更多WAIC 2023:魔琺科技超寫實虛擬人消費級產品驚艷亮相
綜合...
【綜合】
閱讀更多對翻新貨沒啥信心:英特爾Z890芯片組將為Arrow Lake處理器打造
綜合英特爾已經在多個渠道確認了今年桌面處理器沒有全新的架構,而是采用13代酷睿處理器的翻新版本,大概率就是增加頻率,從而讓單核性能有所提升,很顯然對于消費者來說感知不強,而現在有消息稱英特爾甚至都不太愿意 ...
【綜合】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不用黃牛加價!10萬元的華為Mate XT非凡大師來了,24K純金打造
- 華為WATCH GT 5可以知道你的心情,這個操作有點6!
- 蘋果新款Mac機型曝光,配備M4系列芯片,爆年底前發布!
- 新時代的固件良心相機廠商? 佳能推出一大波固件更新
- 布蓬+LED logo!雷諾4 電動版預告圖發布
- 虧電油耗2L/100km?吉利發布新一代雷神電混系統
- 配色是亮點!賓利添越EWB又推新車型
- 助力數字化與低碳化產業轉型升級 工博會歐姆龍推出智能化生產管理平臺
- 頻繁召回,爆特斯拉Cybertruck遭部分保險公司拒保
- 驍龍8 Gen 4雞血版跑分來了,有點離譜,CPU主頻達到4.47GHz
- SSD價格水分持續蒸發,每GB價格已經不到5毛錢
- 三星宣布將會在2025年量產2nm工藝:性能提升12%,能效比提升25%
- Redmi K60 Ultra入網,天璣旗艦+120W閃充+“多芯”提升游戲體驗
- 疑似一加折疊屏渲染圖曝光 圓形相機模組并加入潛望式長焦
- 疑似榮耀Magic V2雙版本入網 分別搭載驍龍8+和驍龍8 Gen 2
- 售價42.99萬元,續航511公里 寶馬i4 eDrive 35上市
- 希捷FireCuda 540 SSD現身電商平臺:最高2TB可選,10GB/s傳輸速度
- 2023款紅旗E
- 英偉達將推出超大顯存H100計算卡:應對爆發的算力需求
- 2023MWC丨希捷科技賦能行業解決方案,存儲“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