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2 02:17:45 來源:奉天承運網 作者:知識
2月19日消息,在早些時候,本田和日產決定終止合并談判。不過,事情或許還有轉機,日前,有了解合并談判的消息人士透露,如果日產汽車公司社長內田誠卸任,本田汽車將恢復與日產汽車的談判,并組建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
對于這一消息,日產拒絕發表評論,而本田則表示,這一報道并非他們宣布的內容。
去年12月,日產與本田宣布啟動合并談判,計劃通過共同成立控股公司實現整合,目標是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然而,短短兩個月后,談判因本田單方面要求日產成為其子公司而破裂。據悉,本田的提議直接挑戰了日產的核心訴求——保持管理平等性。日產內部對“子公司化”強烈反對,認為這將損害其獨立性和決策權,甚至被視作“尊嚴的侮辱”。這一矛盾背后,是兩家公司懸殊的財務實力:本田估值高達7萬億日元,近乎日產的5倍,使其在談判中占據主導地位。
作為合并計劃的核心推動者,日產社長內田誠曾是雙方合作的“關鍵橋梁”。然而,其與本田社長三部敏宏的關系因日產重組進度遲緩及財務問題惡化而急劇惡化。本田對日產扭虧為盈計劃的執行力提出質疑,尤其是日產在裁員、產能削減等重組措施上的保守態度,進一步加劇了雙方分歧。內田誠的留任意愿(至2026年)與董事會壓力形成沖突,其去留成為左右談判重啟的關鍵變量。
盡管雙方沒有對這一最新消息表態,但本田釋放的“重啟信號”并非無的放矢。知情人士透露,本田希望日產由一位“能更好處理內部反對意見的新領導”掌舵,暗示內田誠的卸任可能為談判創造新契機。然而,障礙依然顯著,即使更換社長,日產內部對“子公司化”的抵制難以消除,平等整合仍是其底線。
不管最終事件走向如何,此次合并波折暴露了日本傳統車企的集體困境。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中,豐田、本田、日產等企業因轉型遲緩,市場份額被中美車企擠壓。無論談判能否重啟,兩家公司都需直面一個核心問題:在保持獨立性與實現規模效益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答案或將決定日本車企能否在全球競爭中重獲主動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