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8-02 02:27:51 來源:奉天承運網(wǎng) 作者:時尚
原標(biāo)題:“80后”旅居者對太原的深度探索
周巍紅一家三口在汾河二庫旁的山上看日落合影。
“太原像一本翻不完的書,越讀越驚嘆!”來自安徽的“80后”周巍紅感慨道。2007年,首次到太原,未曾想到,這座城市會成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更讓他的孩子成為地道的“太原娃”。18年間,他笑稱自己始終在“旅行”:漫步晉祠觸摸千年古韻,品味刀削面與老陳醋的煙火氣……從初識到癡迷,從定居到傳承,他的故事折射出太原文化底蘊的永恒魅力——這里不僅是旅行目的地,更是一座值得用一生探尋的文明寶庫。
異鄉(xiāng)客扎下根
2007年秋,20歲的周巍紅懷揣太原大學(xué)旅游管理專業(yè)的錄取通知書,踏上了從安徽銅陵開往山西太原的綠皮火車。彼時,他未曾想到,這次求學(xué)之旅,會綿延成跨越18載的人生遷徙。
畢業(yè)后,他從房產(chǎn)中介起步,每天騎著二手自行車,丈量太原的大街小巷。慢慢地,這座北方城市的粗獷與細(xì)膩,逐漸走進(jìn)他的生命中,并與之緊密相聯(lián)。
“太原挺舒服的,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2014年,他向高中同窗王泉發(fā)出盛情邀請。逛晉祠、爬蒙山、游迎澤公園……兩個人沉浸在太原的美景中,感情也迅速升溫。在晉陽湖畔的晚風(fēng)里,二人成功牽手,并決定在太原定居、創(chuàng)業(yè)。婚后,女兒的降臨為這個小家添上幸福底色,三口之家的日常暖意融融。
尋覓“詩和遠(yuǎn)方”
去玉泉山上攬星辰、賞日出;到汾河二庫邂逅一場山巔晚霞;在汾河峽谷穿越中感受春天蹣跚而來……每逢周末,在城市的角落里、山水間,總能看到周巍紅一家三口找尋“詩和遠(yuǎn)方”的身影。
為記錄女兒的成長經(jīng)歷,2018年,周巍紅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詩和遠(yuǎn)方不遠(yuǎn)”,每到一個地方,用文字、影像定格旅途見聞。
多年的行走、游歷讓他成為粉絲們眼中的“時空旅人”,大家跟隨他的腳步,紛紛找尋太原的四季美景和心靈棲息地:春日里,他們驅(qū)車來到婁煩皇姑山,湛藍(lán)的天空下,高聳入云的樹木、清脆的鳥鳴、慵懶的牛群,織就了太原版“阿勒泰”的森林牧歌;夏日里,在暮色鎏金的北大寺荷塘畔,大家沉浸在荷風(fēng)送爽,聆聽著蛙鼓蟲鳴協(xié)奏的田園交響曲;秋日里,在細(xì)柔的秋雨中,走在尖草坪馬頭水村間小徑,雨珠叩擊松針的韻律,恰是游子魂牽夢縈的草木私語;冬日里,沿著云頂山的古岔線逶迤而上,山尖云霧繚繞,雪花飄飄若現(xiàn),如同邂逅西藏雪山,美不勝收。
搭建情感橋梁
“18年的時光,我在太原上學(xué)、工作、結(jié)婚、生子,人生大事幾乎都和太原分不開。”周巍紅和妻子坦言,按正常來說,在一個地方旅行,少則幾天長則幾個月了解得就該差不多了,但是在太原生活得越久,越發(fā)現(xiàn),太原乃至山西的精彩,根本看不完!
起初,兩家老人覺得他們在太原人生地疏,常勸其返回安徽老家。后來,等他們把老人們接到太原小住一段時間后,老人們對太原贊不絕口,再不提回家鄉(xiāng)一事。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10歲的女兒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太原話,筆下流淌的蒙山煙雨與雙塔夕照,更裹挾著超越年齡的文墨馨香。
如今,周巍紅在微信公眾號上已累計刊發(fā)各類原創(chuàng)游記文章170篇,單篇文章的閱讀量少則幾百人,多達(dá)數(shù)萬人,其中,“跟著‘80后’寶爸游太原”成為皖晉兩地親友及粉絲們熱議的話題。受其感召,每年總有安徽親友赴并游覽。從晉祠博物館到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自太原古縣城至鐘樓街,他總悉心導(dǎo)覽。臨別時,他不忘給親友備上寧化府老陳醋、陽曲小米等三晉風(fēng)物相贈。
每當(dāng)暮色熔金,這位“80后”父親總喜歡攜女兒佇立在晉陽湖畔,望著汾河水,意味深長地說:“你看太原多像永祚寺的雙塔,老磚縫里總能長出新故事。太原這本書,我們才剛剛翻到序章。”記者 周利芳 文/攝
相關(guān)文章
隨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