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發表
在去年12月28日,差不多官宣1000天之際,小米終于召開了一場關于汽車的發布會。盡管會上雷軍講述了不少關于小米汽車相關的技術,但對于大家最為關注的小米第一輛汽車——小米SU7,透露得并不多。但不得不說,小米天生自帶流量的屬性,在接下來的這一個來月的時間里,小米汽車始終占據著輿論的風口浪尖,受到了外界極大的關注。
完全相悖的言論,孰對孰錯?
在最近的一期央視節目中,雷軍就再次回應了關于小米SU7的定價問題,對于網上大家調侃的9.9萬、14.9萬、19.9萬等價格,直接予以了否認。“大家喊的9.9萬、14.9萬、19.9萬,我覺得都是在開玩笑?!?,雷軍表示,定價可能確實會有點貴,不過到底定多少,還是要等到正式發布后再公布了。
除了定價之外,雷軍還回應了關于造車的投入,“不止100億元——實際批準的資金是100億美元”。而之所以投入這么多,在雷軍看來,是因為他認識到智能汽車的殘酷性,未來只有很少幾家智能車品牌可以存活。雷軍認為,智能電動汽車最后會和軟件或者消費電子產品一樣,“贏家通吃”。而小米如果想要活下去,必須做到全球銷量前五,所以才會引入這么大的投入。
也正是這一言論,引起了外界的爭論。因為在此前,蔚來汽車CEO李斌曾表示:“汽車行業跟別的行業不太一樣,不是個贏者通吃的行業”。很顯然,這與雷軍的“贏者通吃”完全背離了。
這種完全背離的言論,就讓事情有意思起來了,究竟是造車多年的李斌,對于形勢產生了誤判?還是才剛入局沒多久的小米,就已經信心爆棚,過于膨脹?
我們先來看看汽車行業銷售前五意味著什么,以2023年數據為例,位居榜首的是豐田集團,全年銷量1065萬輛,緊隨其后的,分別是大眾集團、現代集團、CA和PSA組成的法國Stellantis集團,以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分別位居2-5名,而全年銷量313萬輛的比亞迪,也才僅僅位列第九。
從當下這樣一個時間點,我們去看雷軍“必須做到全球銷量前五,才能活下去”的言論,似乎非常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膨脹”、“為了新車造勢”這樣的詞匯,而李斌的觀點似乎更切合實際一些。其實,如果我們分別從兩者發表觀點的那一刻,以及他們各自的立場去看,其實都沒有錯。
對于蔚來:汽車是更偏傳統的支柱型產業
作為新勢力的一員,蔚來從進入市場的那一刻起,所做的都是與電氣化、智能化相關的,但考慮到李斌的出身,多年來在汽車行業的經歷,會讓他更多地從整個行業的視角來看待當下的汽車行業。
實際上,回到當時關于“汽車不是贏者通吃”的言論,李斌的原話是:“現在確實很熱鬧,這個可能是看到特斯拉的市值不錯,我們的市值也不錯,不少科技公司突然覺得造車是出路,也能理解,大家都要增長。但汽車行業確實不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行業,我一直是這么看的,我們其實是歡迎更多的科技公司,包括蘋果,包括華為、小米所有這些科技公司,他們愿意參與到造車的這樣的一個浪潮中來,對整個推動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肯定是好事,對加快從汽油車到電動車的轉變,這肯定是非常大的好事,至少讓很多人去關注?!?/p>
李斌直言,最后汽車行業肯定還是要拼產品、拼服務,肯定不是拼流量。因此,蔚來將在未來幾年堅定地持續投入研發、投入到服務設施,把自己的事做好,歡迎更多友商加入。
而在李斌發表這一言論到如今,差不多三年過去,我們看到的是蔚來在服務、在技術上的不斷投入。技術方面,除了大家都會關注的智能化、智駕等方面之外,蔚來還專注于換電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已經推出第三代換電站,而在去年的NIO Day上,蔚來也透露了第四代換電站的更多信息,具備23個電池倉,最大日服務次數達到480次,換電時間再度減少22%,相當于換電時間3分半左右。作為參考,蔚來第三代蔚來換電站,單日最大換電能力為408次,單次換電時間在4分半左右。
此外,蔚來還引入了更多的合作伙伴,進入到換電領域,包括長安、吉利、江淮、奇瑞在內,已有四家車企加入到這一換電聯盟,實際上這也與李斌的觀點是非常一致的,他期望的是更多企業一起合作,共同推動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轉型。
對于小米:造車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死局
再回到小米、回到雷軍這邊,從宣布造車,到如今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過去了同樣已有快三年時間。100億美元的投入,看起來是很多,但其實放到汽車這樣的重資產行業來說,也并不算多。那對于孤注一擲進入造車領域的小米來說,這確實也是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與其說是必須干到銷量前五才能活,不如說是,小米只有達到一定的銷量,才能確保企業的正向循環,才能夠實現良性發展,將業務持續。
那對于小米這樣一個新入局的企業來說,誠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看幾個數據,問界2024年的銷量目標是60萬輛,理想則是80萬輛。但要知道,理想造車已近10年;而問界這邊,盡管問界亮相時間并不長,但是其背后是華為強大的組織力,以及華為已經在汽車領域的數年研發積累??v然如此,兩者的2024年目標也不過數十萬臺,與銷量前五,還相差甚多。
即使強如比亞迪,也是經過了近20年的積累,才達到如今的成績。盡管如今有著智能化和電氣化的大趨勢,小米可以免去不少的彎路。但是想要達到銷量前五的愿景,或許可能還是要少則15年,多則20年的歷程。
再說說小米的100億美元投入,換算成人民幣,實際上也不過是700多億。究竟是什么概念呢,在最近的比亞迪2024夢想日上,比亞迪就宣布,將會投入1000億到智能化領域。僅僅是智能化投入,比亞迪一次就是1000億,因此對于小米來說,造車不僅僅是星辰大海,更是一場前途未卜的惡戰。那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雷軍放言必須干到銷量前五才能活下去,這背后的邏輯或許也就能理解了。
目前,小米始終沒有透露新車的售價,與其說是留了一個懸念,外界甚至更愿意相信,小米可能自己也不確定到底該如何定價。如果一上來就定低了,后續再往高走,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點小米在手機上已經經歷過了,相信肯定不愿意再來一次。但如果定高了,哪怕小米具備了如今在輿論上的高熱度,但能否說服用戶去下單,也是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回到汽車本身,中國汽車該何去何從?
當然,回到整個汽車市場,不論是雷軍的“贏者通吃”,還是李斌的“汽車不是贏者通吃”,姑且不論兩者孰對孰錯,能夠發出這些言論,實際上也是因為當下中國汽車已經有了足夠的發言權。曾幾何時,在中國汽車市場,基本上都是合資車的天下,他們把控住車輛的設計、營銷,中國車企主要扮演的就是“打工人”的身份,彼時,你何來資格去談了通不通吃的問題。
如今,經過近年來的發展,中國汽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3000萬輛,創歷史新高。而在出口層面,過去一年,中國汽車出口522.1萬輛,同比增長57.4%。相比之下,日本汽車去年出口量預計在430萬輛,中國汽車在連續15年實現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之后,也首次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
也正是這樣出色的表現,讓我們的汽車從業者可以在這里去討論,究竟是不是“贏者通吃”這個問題。實際上,到底是不是贏者通吃,都是代表了中國汽車從業者的底氣,以及對于更加美好未來的展望。
不過,盡管當下的成績已經如此出色,但中國汽車要走的路還有很多。我們看到了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的繁榮發展,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國際汽車巨頭的成績,依舊遠遠優于國內車企的表現。就如同開頭的數據,即使強如比亞迪,放到國際市場,也才勉強進入前十,中國的汽車從業者,依舊還有相當漫長的路需要追趕。
不管是李斌那般歡迎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汽車這個產業中來,還是如雷軍那般立下雄心萬丈,拿下前五才能活下去,實際上都是對于中國汽車未來的一個美好期許,我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看到中國汽車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績。
隨機閱讀
熱門排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