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探索 >>正文
东西问丨马利亚·马内利: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哲学“遥相”共鸣
探索72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社濟南7月9日電 題:儒家思想與古希臘哲學“遙相”共鳴
作者 馬利亞·馬內利 雅典科學院希臘哲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當討論現代語境中的儒家思想時,學界常有人指出,孔子的諸多理念與古希臘哲學存在深刻共鳴。得出這一結論并不令人意外——兩大傳統思想均萌芽于公元前6世紀左右,在軸心時代的文明沃土中同步孕育。
從道德到修行的奇妙呼應
學界普遍認為,儒學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與入世品格,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實踐智慧,而非抽象理論。其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踐行美德、在人際關系中共創和諧提供了具體指引。在孔子看來,世界的本質是由無數相互關聯的片段組成。每個人都是世界拼圖的一部分,唯有通過集體的道德實踐,才能窺見這幅拼圖的完整圖景。
《論語·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著名自述,勾勒出儒家哲學的修行路徑。這一路徑的本質是通過培養意志或樹立志向,將實踐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與亞里士多德在論著中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即我們雖為凡人,但對至善的不懈追求,能讓我們升華至近乎神圣的境界。
在求知方面,孔子將“學思結合”視為求得真知的核心路徑。《論語·為政》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揭示了知識并非刻板信息的堆砌,而需在生活的每個瞬間和情境中踐行,實現“知行合一”。這一觀點與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創始人芝諾的觀點遙相呼應。芝諾主張人生的終極目的是“和諧地生活”,強調理性與行動的和諧,孔子的思想與芝諾的這一觀點,就如同交響樂中不同樂器的共鳴。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強調,萬物皆需遵循平衡之道,過度和不足均不可取,真正的智慧在于恰如其分地應對各種無常境遇。人要實現這種平衡,必須持續維系內心與外部世界的調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生就美麗的和諧”。這種和諧看似單一,卻包容萬千異調,恰如孔子所強調的“中庸之道”,在對立中尋求動態平衡,避免單一和靜態的同質化。

從知識到倫理的共同洞見
在教育方面,孔子的觀念立足于實用,從源頭上將教育和培養賢者緊密相連。在他看來,真知是“知識”與“智慧”的結合。盡管《論語》未明確界定“知識”,但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觀點中可推知其內涵。這與蘇格拉底所言的“我自知無知”形成呼應。許多闡釋者將儒家的“知識”概念向倫理維度延展,使其哲學框架更趨完整。事實上,儒家的道德理論始終以善為核心、以禮為規范,二者交融共生。
這種知識與倫理的共生結構,使儒家哲學成為一種生活的藝術。正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弓弦和諧”理念,唯有在知與行、情與理的張力中,方能奏響生命的平衡樂章。
孔子還將自己定位為永恒的求知者,始終從萬物中追尋智慧,這尤其體現在他對古人的尊崇中。《論語·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明,他視自己為先祖智慧與道德路徑的繼承者。
在他看來,修身是普世的——從天子到庶民,皆需完善個人修養。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創造了一個貼切的術語“prokopè”(進步)描述修身的歷程:它是漫長而艱辛的自我塑造,要持續進行創造性地自我轉化。而“prokopton”(修行者)則是那些在生命每一分鐘里都竭力趨近智慧的人。
綜上,孔子以“傳承者”自居,事實上卻開創了影響東亞兩千余年的思想傳統;希臘的修行者以“趨近智慧”為畢生志業,卻在過程中成就了智慧本身。這種“過程即目的”的哲學取向,揭示了軸心文明的共同洞見,肯定了人類通過主觀努力突破自然限制的潛能。

兩大古老智慧互通亦互補
在人際關系方面,孔子提出,人唯有通過與他人的關聯才能實現完整的人性——這種動態關系以“仁愛待人”為導向,盡管孔子從未系統定義“互惠”,但其核心地位在《論語》中清晰可見:當弟子詢問終身準則時,孔子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條“黃金法則”并非抽象理論,而是將“相互體諒”作為道德實踐的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恕”(互惠)與“仁”(仁愛)的關聯在《論語·顏淵》中體現得更為深刻:“克己復禮為仁”,揭示互惠關懷是仁愛的行為表達。在一個以社會碎片化和極端個人主義為特征的時代,儒家倫理思想為人類應對現代挑戰提供了智慧。
儒家倫理思想與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出現的一種哲學理念相互呼應。該理念首先由犬儒學派提出,后由斯多葛學派系統化,主張人類應當遵循理性的指引,追求道德和智慧,且所有人都受理性的支配,無論身份高低,在尊嚴和能力上都是平等的。
盡管斯多葛主義與儒家思想是誕生于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明,但二者都認為,培育人類理性是通往美德的必經之路。兩種思想既有共通之處,也具有互補性。
斯多葛主義強調“普遍理性”,以此解釋人權和環保的底層邏輯——因為大家共享理性,所以要尊重彼此和自然。儒家思想則補上關鍵的修正,比如“禮”不是死板規矩,而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恕”是換位思考的相處之道,要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兩種思想的融合,或能指導我們解決現代社會中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在AI設計方面,我們既需秉持斯多葛主義的“透明原則”(算法要公開、公平),也需融入儒家思想的“孝親關懷”(照顧老年人需求),讓技術既有理性底線,又有人情味;在環保治理方面,我們需把斯多葛主義提出的“宇宙公民”(人類都是地球一員)和儒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生)結合起來,讓保護環境成為全人類的責任。

兩千多年前,中國儒家學派和古希臘斯多葛學派,雖然隔著千山萬水,卻像“平行世界”的思考者。兩大古老智慧若能融合,將如一盞明燈,指引人類走出現實社會的困境。(完)
作者簡介:

馬利亞·馬內利(Maria Marneli),雅典科學院希臘哲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齊魯訪學駐研計劃”訪問學者之一,曾任雅典科學院希臘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斯多葛學派修辭》等多部專著。
【編輯:曹子健】 ...Tags:
相關文章
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原常務副主任宋立強被開除黨籍
探索中新網7月3日電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海關總署紀檢監察組、山東省紀委監委消息: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海關總署紀檢監察組、山東省德州市監委對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原常務副主任宋立強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
經查,宋立強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占用公有住房;隱瞞不報個人有關事項,在職務晉升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財物;縱容、默許配偶利用其職權或職務上的影響謀取私利,收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品,違規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違規從事有償中介活動,利用職務上的影響為親屬謀利;私自留存涉密材料;不重視家風建設,對親屬失管失教;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并非法收受財物;退休后利用原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并非法收受財物。
宋立強嚴重違反黨的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構成嚴重職務違法并涉嫌受賄、利用影響力受賄犯罪,且在黨的十八大后仍然不收斂、不收手,性質嚴重,影響惡劣,應予嚴肅處理。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等有關規定,經海關總署黨委研究,決定給予宋立強開除黨籍處分;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海關總署紀檢監察組研究,決定按規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繳其違紀違法所得;由山東省德州市監委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一并移送。 【編輯:劉湃】 ...
【探索】
閱讀更多德國總理默茨會見王毅
探索中新社柏林7月4日電 當地時間7月4日,德國總理默茨在柏林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
默茨表示,德中關系發展良好,政治經貿等各領域合作持續發展。德方愿同中方堅持開放互利,促進公平貿易,攜手應對危機挑戰,這符合雙方利益。德國新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王毅說,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同總理先生進行了重要通話,為雙邊關系提供戰略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為一對成熟而成功的大國關系,中德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有著強勁內生動力,展現高度穩定特征。中方贊賞德國新政府愿本著建設性態度和務實精神推動中德關系取得更大發展,愿同德方密切高層交往,用好各領域磋商機制,推動中德關系持續健康穩定,這不僅有利于雙方,也將造福歐洲和世界。
王毅表示,中國樂見德國發展繁榮,在歐洲乃至世界發揮更大作用。相信德國新一屆政府將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發展,堅持理性務實對華政策,切實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像中國當年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一樣,支持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中國致力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愿同德方分享市場機遇,開創發展前景。
雙方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看法,表示中德將為推動危機和平解決保持戰略溝通。(完) 【編輯:胡寒笑】 ...
【探索】
閱讀更多(抗戰勝利80周年)臺灣抗日志士后代訪杭 踏尋兩岸共同抗戰歷史遺跡
探索中新社杭州7月4日電 題:臺灣抗日志士后代訪杭 踏尋兩岸共同抗戰歷史遺跡
作者 李百加
時值抗戰勝利80周年,臺盟浙江省委會、浙江省臺聯邀請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參訪團7月3日至4日赴杭州參訪,先后踏尋抗日戰爭勝利浙江受降紀念館(下稱“受降紀念館”)、連橫紀念館等。
在受降紀念館內,臺灣學者郭冠英在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史料展區前駐足,俯身瀏覽,對中新社記者說:“大陸始終銘記臺胞在抗戰中的重要貢獻,這是對歷史的尊重。”
李友邦早在學生時代便積極投身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運動,后輾轉來到大陸。1939年,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建臺灣義勇隊。抗戰期間,李友邦輾轉大陸多地,堅定站在抗日斗爭前沿,為全民族抗戰勝利及臺灣光復作出了重要貢獻。
郭冠英說,大陸紀念的是全中國的抗戰、全民族的抗戰。而臺灣有些人卻歪曲歷史、妄圖割裂兩岸同胞共同抗戰情誼。
1942年,臺灣義勇隊奉令南撤,于10月抵達福建龍巖。其間,該隊伍與臺灣抗日志士丘念臺組建的“東區服務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形成戰略配合,在粵閩沿海地區協同開展敵后游擊斗爭。“東區服務隊”的隨隊醫生是畢業于當時“臺北帝國大學”(現臺灣大學)醫學部的蕭道應。
臺灣抗日志士蕭道應(前左一)與同學合影。 (受訪者供圖)
“父親起初參加抗戰或懷為祖輩復仇之志,隨后民族大義逐漸覺醒。他深知唯有保衛大陸,方能實現臺灣光復。”蕭道應之子蕭開平介紹,臺灣屏東蕭家抗日救亡的努力可追溯至1895年乙未抗戰。當年在佳冬步月樓一役中,蕭開平曾祖父蕭升祥英勇就義。
蕭開平在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發布的《祖國破了,要把它粘回去:蕭道應先生紀念文集》中領銜開篇,寫下《蕭氏松源、后代達梅公移居臺灣之抗日事跡》一文追憶先輩。其中寫到:“蕭家自蕭達梅遷臺后之后人,自承為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為榮。”
杭州連橫紀念館陳列有手稿、老照片與各類復刻文物。“這是臺灣史學家連橫寓居杭州時期所居寺廟,后改建為紀念館。”臺灣抗日志士林幼春之孫林銘聰告訴記者,連橫所著《臺灣通史》序言《林南強先生序》為林幼春所撰。
7月4日,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參訪團到訪杭州連橫紀念館。李百加 攝
“無論是林幼春等成立櫟社保存傳承中華文化,還是李友邦在浙組建臺灣義勇隊、蕭道應隨‘東區服務隊’抗日,本質上都是中華民族的救亡實踐。”林銘聰說,從乙未烽煙到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兩岸同胞用血肉寫就的抗戰史,是任何勢力都無法篡改的全民族共同記憶。(完)
【編輯:胡寒笑】 ...【探索】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專訪英特爾中國區技術部總經理高宇:AI PC剛起步,酷睿Ultra帶來出色體驗
- 曝新款Apple Watch將外觀大改,引入兩項健康監測功能,終于看齊華為手表
- 800V技術+MLA
- 800V技術+MLA
- 從專注旗艦到服務大眾,一加這十年的浮與沉
- 《故鄉,別來無恙》時下熱播,幾度現身的黑莓手機,別來無恙!
- 從專注旗艦到服務大眾,一加這十年的浮與沉
- 比亞迪仰望U9實車諜照曝光:大尺寸尾翼 外觀炸裂
- 歐洲電車這么落后?明年上市的雷諾5 E
- 拍人更美的vivo S18系列正式發布,Pro版本配置旗艦且更具性價比
- 韓國軍方稱控制一名越過軍事分界線的朝鮮人員
- 舞劇《醒·獅》上演 點燃羊城夏夜的藝術激情
- 美國6月非農就業新增14.7萬人 失業率4.1%
- 澳門高校持續為中學生宣講“三法”
- 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太平洋鐵路華工紀念活動
- AI陪伴如何更具情緒價值?最新研究稱冒充人類會讓聊天更走心
- 加沙人道主義危機升級 聯合國秘書長深感震驚
- 水利部:到2035年,現代化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
- 2025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國際冰壺邀請賽閉幕
- (年中經濟觀察)全球最大“電力超市”到來 中國統一電力市場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