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綜合 >>正文
文化中国行·福地怀化阅千年②|楚尾黔首夜郎根
綜合2人已圍觀
簡介 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肖軍 補秀梅 蜿蜒的?水河從貴州深山一路奔騰而下,進入夜郎故地新晃,曲折的河水在縣城附近畫了個“幾”字后,奔流而去,涌向洞庭。&ems ...
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肖軍 補秀梅
蜿蜒的?水河從貴州深山一路奔騰而下,進入夜郎故地新晃,曲折的河水在縣城附近畫了個“幾”字后,奔流而去,涌向洞庭。
夜郎古國與樓蘭古國、大理古國并稱為中國歷史上“三大神秘古國”,其神秘出現,又神秘消失,留下許多千古之謎。
夜郎,單憑這兩個字,便令人感到神秘、遙遠。新晃,是鑲嵌在湘黔邊界的一顆明珠,夜郎文化積淀深厚,被譽為“楚尾黔首夜郎根”。
春末夏初,新晃的山水開始濃墨重彩起來。記者踏上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開啟了一場夜郎文化探尋之旅。穿行于歷史的脈絡之中,循著時光的線索,在傳說與現實的交界處,尋找那個曾經“自大”卻又充滿智慧的夜郎古國,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新晃縣城(新晃縣委宣傳部供圖)
夜郎故地
站在新晃和芷江交界處的古驛道蜈蚣關,滿山青綠。昔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雄關,如今只見一個巍峨牌坊佇立。牌坊兩根圓柱上浮雕圖騰,集日、月、銅鼓、儺、竹、鳥、稻等于一體,匯聚夜郎文化的主要特征,啟人遐思。
▲夜郎故地牌坊(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補秀梅 攝)
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費孝通先生揮毫題寫的“夜郎故地——湖南新晃”,猶如一把開啟歷史秘境的鑰匙,引領我們步入時空之門。
戰國秦漢時期,在中國的西南一隅,活躍著“夜郎”這一族群。夜郎本身沒有文字史料,歸屬漢朝后所記載的文獻對其描述也較為簡略。
夜郎之名,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意思是西南夷各部的君長有幾十個,其中夜郎國的國力最強大。
新晃夜郎文化專家、原新晃夜郎文化資源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麒華介紹,眾多專家、學者研究后認為,夜郎鼎盛時期范圍廣泛,包括貴州西北部、云南東北部、四川南部、廣西西北部和湖南西部。
曾有一段時間,貴州、湖南、云南、廣西4省區都在“爭搶”夜郎文化,各執一詞。
“新晃是夜郎古侯國屬地,這是毋庸置疑的。”黃麒華說,據史料記載,新晃在戰國及漢代為夜郎國屬地,要不然,唐代不會無緣無故在今新晃地設置夜郎縣。
▲竹王柱、神鳥柱、神牛柱(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補秀梅 攝)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豪(蹻),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于岸而步戰。”著名學者弘征在《夜郎古邑考》一文中認為,乘船而行到不能行船而登岸步戰的“且蘭”,應是湖南懷化西部中方至新晃之間。也就是說,戰國時期新晃屬古夜郎。
唐貞觀八年(634年)在今新晃地設置了夜郎縣,至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峨山縣,歷時108年。
清道光五年編《晃州直隸廳志·序》中寫道:“晃州,古夜郎國,在楚為邊陲地,在黔為接壤區”,明指新晃古屬夜郎國。在該“廳志”的“建置沿革”中,又載:晃州“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門也,在漢為夜郎國”。
在前人的詩文中,也可以發現這方面的佐證。
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李白作于天寶八年(749年)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今新晃地原隸龍標,后割置夜郎縣。李白即以夜郎借代龍標,詩中“夜郎西”即今新晃地。
現代文學大師沈從文這樣描述新晃:“小小的紅色山頭一個接一個,一條河水彎彎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環抱,氣象格局小而美。讀過歷史的必以為傳說中的夜郎古國,一定是在這里……”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的許多奇文佳句,粉黛著“楚尾黔首夜郎根”的神韻。
縱觀過往,夜郎如同濃霧中的行者,在史籍文獻的只言片語間若隱若現。但新晃為夜郎故地,乃是不爭的事實。
古國尋蹤
在新晃這片山水交織的土地上,歷史從未真正沉睡。
沿著?水溯流而上,行至平溪河交匯處的波洲鎮江口村,一座形似臥螺的桂花島靜靜浮在碧波之上。雨后,遠山如黛,水韻悠悠,宛如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丹青。
“新晃是古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行走在河岸邊石板鋪就的環島觀光步道上,黃麒華介紹,這里曾發掘出石錛、石斧等新石器,是一處新石器遺址。
據考古發掘,?水沿岸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1987年,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在新晃境內大橋溪遺址發現與發掘,表明新晃境內在5到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是湖南省境內最先發現舊石器時代有人類居住遺跡的地點。
▲新晃出土的舊石器(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補秀梅 攝)
時光已遠,山河依舊,留幾個石頭作證。在新晃博物館,那些出土的新舊石器,讓人不禁推測原始先民的生活的場景,感慨原始先民的智慧。
考古青史有稻粒。1987年,考古人員還相繼在新晃大灣羅鄉打巖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下層發現了稻灰及稻谷顆粒遺跡。這意味著,至少在5000年前,新晃先民就學會了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進入了農耕時代。
“新晃有著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稻作文明孕育了夜郎文明。”黃麒華表示,這些發掘,充分證實了古夜郎人在此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
▲新晃出土的新石器(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補秀梅 攝)
走進扶羅鎮傘寨村的新晃稻作(紅米)文化展示館,記者忽然陷入到“稻田的聲音”里。
2014年5月,侗藏紅米被中國農業遺產專家及原農業部認定為“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并入選全國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閃耀在侗民族歷史長河里的侗藏紅米,目前已成為新晃的一大特色產業。
沒有自身文字史料傳世的夜郎人,將他們的故事鐫刻在了別樣的載體上。
▲儺戲劇目—跳土地(新晃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距傘寨村十多里的天井寨,當地村民即興表演起儺戲“咚咚推”。當鼓點“咚咚”響起,面具下的古老靈魂仿佛再次蘇醒,帶著夜郎文化的基因密碼,在當代繼續講述那些關于生命、自然與神靈的永恒對話。
侗族儺戲“咚咚推”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藝術瑰寶完美融合了侗族文化、巫儺傳統與中原戲劇元素,是夜郎文化中稻作文化、巫儺文化的活態遺存,堪稱研究夜郎文化活態傳承的“活化石”。
▲儺戲“咚咚推”(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敏 攝)
“夜郎文化既是一種歷史文化,也是一種地域文化。”黃麒華告訴記者,夜郎文化是指夜郎國時期居住在夜郎故地上各民族,及其此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融合而成的獨具特性的文化體系,具有古老、悠久、神秘、怪異、流動、變異等特點。
在新晃,夜郎總是漫不經心地展露它的蛛絲馬跡——
是夜郎古樂城內的竹王石雕立像,夜郎廣場上矗立的竹王柱、神鳥柱、神牛柱,竹王大道“萬鳥長廊”,竹王廣場“夜郎王故事圖”石雕墻等體現出的竹崇拜、鳥崇拜、牛崇拜。
是夜郎寨的開口屋、跑馬樓、吊腳樓等木構侗族民居,依山傍水修建的侗族村寨和鼓樓、風雨橋隨處可見,承襲了“耕田,有邑聚”的傳統。
是扎著椎結行走的侗族婦女,穿著由靛藍染就的裙擺,哼唱著“耶啰耶”勞作,宛若從《史記·西南夷列傳》“椎結左衽”的記載中走出。
是斗牛、斗狗、斗鳥、斗雞等民俗風情,帶著原始的情趣。
是透過明代出土的重器銅鼓上綻放的十二芒太陽紋,仿佛窺見“銅鼓蠻歌祭竹王”的盛況……
在侗鄉,夜郎文化活態遺存比比皆是,我們感受到了夜郎脈搏的跳動。
夜郎志大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夜郎自大”這句成語,但由來卻鮮為人知。
《史記》記載,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為探尋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派漢使來到古滇國和夜郎國。一次滇王與漢使者進行交流,滇王問漢使者說:“漢與滇國比起來,哪一個大些?”
后來,漢使者又來到夜郎。到夜郎后,交談中夜郎王也提出同樣的問題問道:“漢與夜郎比起來,哪一個大些?”
“當時,由于交通相對閉塞,信息不靈,滇王和夜郎王都不知道漢朝有多大,他們帶著虛心求教的口氣問一問哪個大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黃麒華說。
▲夜郎王石像(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補秀梅 攝)
“漢孰與我大?”面對漢使,滇王與夜郎王提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司馬遷評說滇王及夜郎王道:“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就是說:滇王和夜郎王各自都認為自己是一州之主,竟然不知道漢朝國土的廣大。后來人們便用“夜郎自大”諷刺那些自以為是、妄自尊大的人。
滇王提問在前,但不公平的是,夜郎卻落得了個“自大”的名聲,這一千古冤案,被世人取笑兩千多年。
“應該是‘夜郎志大’而非‘夜郎自大’。”黃麒華認為,夜郎王、滇王都不自大,而是虛心求教,具有謙虛的品德、開放的意識、探究的欲望。
事實上,夜郎絕不是史書中那個“自大”的符號,而是一個懂得與山水對話、敢于向世界發問的智慧民族。
▲龍溪古鎮(新晃縣委宣傳部供圖)
龍溪河與?水河交匯處的夜郎古鎮龍溪口,是開放造就了這里昔日店鋪毗連、生意興隆、人群熙攘、摩肩接踵的盛景。
站在河邊的城堞上俯瞰一汀碧水,仍可觸摸到千年的舟楫帆影。
龍溪口碼頭自古以來為湘西、黔東重要物資集散地,是“南方水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埠,盛極一時。
臨水而市,因市而盛。黃麒華告訴記者,晃州有八景,其中一景便是“龍市晚歸”。
有詩云:“龍市趕墟來,一哄人聲滿。夕陽下空山,亂踏昏煙返。”此詩描寫的是龍溪口市場趕集之日,熙熙攘攘,市人爆滿,直到夕陽西下才裹著黃昏薄薄的煙霧紛紛踏上歸途。
行走在久遠悠長的古鎮巷子,不時閃現高聳的封火墻圍成的窨子屋、鹽柜、油號、錢莊、客棧等依巷而建,隱隱透露著昔日商貿繁榮的盛景。
▲龍溪煙火氣(新晃縣委宣傳部供圖)
沈從文在《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一文中特別提及了古鎮:“縣里的市場在龍溪口……被稱為小洪江,由于繁榮的原因和洪江大同小異。”
古鎮街道全都是青石鋪成的,踩在上面會有清脆的篤篤聲響。或許,這是龍溪古鎮沉睡的歷史。伴著黃麒華的介紹聲,青石上的遙遠記憶,仿佛在慷慨傾灑的陽光中醒來。
夜郎是虛幻的,沒有明確的方位,在多少代人口中傳誦;夜郎又是真實的,勾畫于史書中,遺存至風物民俗中。?水始終蜿蜒,夜郎更多的故事,就藏在這條碧綠的絲帶旁,那些群山綿延的褶皺中。
Tags:
相關文章
第二屆粵東西北知識產權創新創業大賽舉行
綜合7月2日上午,由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和湛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粵東西北知識產權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第二屆粵創賽”)頒獎儀式在湛江舉行,50個優秀項目脫穎而出獲得獎項,展現出粵東西北地區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
第二屆粵創賽啟動以來,12個地級市的創新創業者們熱情響應、踴躍參賽,共有954個項目參與競技,經過6個多月的激烈角逐,評選出金獎10名、銀獎20名、優秀獎20名。頒獎儀式上通報了最佳組織獎、最具投資價值獎、最佳人氣獎并為獲得金獎、銀獎、優秀獎的企業頒獎。
活動同步發布了粵東西北專利轉移轉化資源庫信息,包括本次賽事開展期間共收集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供需資源183條,粵東西北12地市高校、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點結果5200余條。隨后舉行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及投融資意向合作簽約環節促成多項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粵創賽是我省圍繞解決粵東西北地區創新發展難題、吸引創新成果和重大項目落地轉化的知識產權專業賽事,既是落實省委“百千萬工程”的具體行動,也是挖掘粵東西北地區資源潛力、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的有力舉措。本屆大賽亮點突出,參賽規模創下新高。954個參賽項目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領域新興產業,發明專利類項目核心專利估值超2.2億元,獲獎項目轉移轉化和質押融資金額超1.1億元。賽事集聚效果顯著,推動了一批省外知識產權到粵東西北地區落地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在粵東西北地區實現產業化,一批地理標志產品通過大賽走出廣東、走向世界。
湛江以舉辦第二屆粵創賽為抓手,扎實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推動知識產權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成功入選全省首批共建特色型知識產權強市,3個項目入選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地理標志數量居全省第二,為粵東西北地區樹立了標桿。第三屆粵創賽將在韶關市舉辦。
(粵市監)
【編輯:姜媛媛】 ...【綜合】
閱讀更多東西問|邱婷:跨越海峽的亂彈戲何以在臺灣“紅極一時”?
綜合中新社太原7月3日電 題:跨越海峽的亂彈戲何以在臺灣“紅極一時”?
——專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助理教授邱婷
中新社記者 李庭耀
臺灣俗語稱“吃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亂彈戲,在臺灣又稱“北管”。清代中葉,北方的聲腔跨越海峽南傳至臺灣,打破了在地“南管”的單一局面,“南管”也是由大陸南方傳至臺灣。喧囂熱鬧的音樂風格,使亂彈戲直至臺灣光復初期,都是臺灣民間最為盛行的傳統戲曲。
出身臺灣亂彈戲世家、任教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的邱婷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答跨越海峽的亂彈戲何以在臺灣“紅極一時”。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臺灣亂彈戲是一種什么戲曲,有何風格和特點?
邱婷:中國戲曲史上,將昆腔稱為雅部,又集京腔、秦腔、梆子腔等地方聲腔為花部,統稱為亂彈,有尊崇昆曲之意。
清代中葉,花部亂彈傳入臺灣,取代“南管”主流地位,成為臺灣最流行的戲曲。“南管”節奏優雅舒緩,普通民眾難以吟唱。亂彈戲熱鬧喧囂,符合廟會、祭祀等文化活動的需求。
在臺灣,戲班及藝人始終抱持亂彈戲是正統戲的觀念,這與它的聲腔系統傳自中原文化、以中州音韻演唱、演出皆有所本等有關。寺廟中的神佛慶典或酬神謝神活動,多以亂彈戲為主。每逢寺廟方請來其它劇種同時競演時,亂彈戲班必居“正棚”,兩側“偏棚”則是布袋戲、歌仔戲等,由此可見亂彈戲的重要性。
同時,“扮仙戲”是亂彈戲班最豐富的資產之一,其所繼承劇目豐富,例如《天官賜福》《醉八仙》等是昆腔的曲牌體,另有《三仙會》涵括耍孩兒、梆子腔等非板式曲調,顯示出亂彈戲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納積累的成果。
酬神謝神活動中的臺灣亂彈戲演出。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亂彈戲如何在臺灣生根、發展、壯大,傳承現狀如何?
邱婷:亂彈戲伴隨著大陸先民傳至臺灣生根發展,始終依附祭祀文化的傳統而維持。每遇神佛誕辰或建醮祀典等,各鄉鎮村莊無不集資演劇,這種源于信仰的社會共識,使亂彈戲成為“祀天娛人”的主要儀式戲劇。
由于祭祀文化造就戲劇產業發展,使得亂彈戲在20世紀初的臺灣有了相當的發展條件。為了大規模培養人才進行演出,臺灣各地出現亂彈戲私塾班,大量招收孩童,甚至當時交通不便的宜蘭地區都有。
就在亂彈戲人才培養方興未艾之際,抗日戰爭爆發。臺灣光復后,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電影、電視等興起,以及新興劇種加入競爭,亂彈戲由盛轉衰,大量劇目失傳,嚴重凋零。
演員在表演臺灣亂彈戲。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臺灣亂彈戲與大陸地方劇種有何關聯?
邱婷:亂彈本就是為了與昆腔區分而產生的一種泛稱,頂著亂彈之名的各種地方聲腔在流播過程中不斷在地化、方言化。臺灣亂彈戲分為福路派與西皮派,福路派屬梆子系統,西皮派屬皮黃系統。
福路派的板腔體,以及主奏樂器板胡、梆子,均與秦腔相似。如此激進高昂、勁道十足的樂風,在臺灣獨樹一幟。可以說,福路派的遠祖是秦腔。
同時,不論從名稱,還是從起源發展、多聲腔特色等看,同樣有著亂彈戲之稱的廣東西秦戲,與臺灣亂彈戲關系密切。《中國戲曲志·廣東卷》顯示,西秦戲的唱腔主要有正線、西皮、二黃,這與臺灣亂彈戲主要分為福路、西皮較為吻合。對照戲曲板式,兩者大體也能互相參照。臺灣亂彈戲的近親無疑是廣東西秦戲。
臺灣亂彈戲表演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在戲曲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成果?
邱婷:30多年來的兩岸戲曲文化交流成果累累,有借鑒、有互補。例如兩岸昆曲交流,20世紀90年代,大陸昆曲發展受到臺灣昆曲愛好者關注喜愛。兩岸人士共同促成上海昆劇團于1992年赴臺演出,昆曲藝術家在臺北、臺中、高雄、臺南四地登臺,引發熱烈反響。
此后,浙江省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等陸續受邀赴臺演出,在臺灣掀起了昆曲熱潮,兩岸昆曲交流熱絡。臺灣昆曲愛好者、團體組織,甚至是年輕觀眾越來越多。正因如此,才有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風靡海內外。
除昆曲交流外,京劇亦是兩岸戲曲文化交流的重點。而臺灣亂彈戲長期主要限縮于閩臺兩地交流,發展受限,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擴大。我與父親邱火榮先后整理出版《北管牌子音樂曲集》《北管戲曲唱腔教學選集》,望其成為未來與相近血緣劇種比對的基礎。我還希望有機會與秦腔、西秦戲及中國大陸各地以亂彈為名的劇種加強交流,同時也希望臺灣亂彈戲在中國戲曲史上光大。(完)
受訪者簡介:
邱婷。 受訪者供圖
邱婷,出身臺灣亂彈戲世家,曾任藝文記者、戲曲制作人,致力于臺灣亂彈戲傳承與保存,作品包括散文、評論、學術論文等,著有《出將入相亂彈嬌》《臺灣亂彈名錄與影像詮釋》《臺灣戰后初期的亂彈班研究》《媽媽上戲去》《談曲論藝》,并與其父邱火榮合著《北管牌子音樂曲集》《北管戲曲唱腔教學選集》。現任教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編輯:胡寒笑】 ...【綜合】
閱讀更多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中國公民衷某已獲救
綜合7月4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發文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公民衷某已獲救。中國駐泰使領館再次提醒我同胞警惕海外“高薪工作”陷阱,外國公民在泰工作須取得相應許可。
此前有媒體報道,中國內地一位衷姓女士稱,6月8日,弟弟接到雜志封面拍攝邀請,從廣州飛往泰國,13日曾告知被騙至緬甸,但未透露具體位置,隨后失聯。衷女士已向廣州、曼谷兩地警方報警,并已立案。
(總臺記者 姚瑞昕)
【編輯:周馳】 ...【綜合】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IFA2024,探展百年頂奢家電品牌ASKO,一起感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美學
- 國產純視覺方案很成熟?激光雷達廠家慌了!
- ?征服百年IFA,科沃斯為洗地機器人開啟恒壓活水新時代
- FlymeAuto+500km續航!吉利星愿要對A0級市場,降維打擊?
- IFA 2024雷克沙訪談:創新基因驅動存儲技術革新
- 創維子品牌METZ/Strong亮相IFA 2024:OLED屏與玻璃邊框打造高顏值電視
- 佳能開放全畫幅遙遙無期? 原廠RF28
- 三星裁員,印度先行:大約將裁掉1000員工,包括中層與高管
- ?征服百年IFA,科沃斯為洗地機器人開啟恒壓活水新時代
- 10.2英寸3.6毫米,華為Mate XT成全球最大最薄折疊屏手機
- 華為麒麟9000L/8000處理器曝光:核心與頻率均有縮水
- 致態PRO專業高速存儲卡榮獲2023年度五星獎:年度優秀產品獎
- 祝賀ROG游戲手機7 Pro在熱點科技2023五星獎頒獎盛典中榮獲:年度優秀產品獎
- 聯想YOGA Pro14s輕盈版榮獲熱點科技2023五星獎:年度優秀產品獎
- 老蛙10mm F2.8鏡頭今晚AF、MF混搭發售 定價5498元起
- 除了搭載天璣9300芯片,iQOO Neo9 Pro性能還強在哪?
- 2.0T柴油機是主力!全新大眾途觀歐洲市場賣33萬起?
- 車模比真車貴?限量199臺,售價1.8萬美元
- “理想之作”還是空有炒作?多人自爆降薪加入小米汽車
- 下一步超越三星!華為Mate 60系列爆火助力海思重返行業前五